即時精選

🩵 喬記洋行談心室:「我的性感,不來自於職稱,更不來自於框架。來自於我的自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我一開始來法國時,覺得 Marketing 聽起來既 fancy 又 sexy,因此若我在那工作,我也會是 fancy & sexy Ryan。但是我現在知道,那只是我想像中的自己而已。

談心室第二篇訪談,以 #養心帖 #文商策 為軸,邀請我的舊友 Ryan 來聊聊他職場過勞的歷程。Ryan 與我的背景類似,他自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擁有幾年工作經驗後,也自台灣啟程,到法國 HEC Paris 就讀 MBA,而後留在巴黎至今。

Ryan 是我認識的海外社群裡第一個願意公開談論 Burnout 的人。而至今,雖然他離最糟糕的狀態也有多年,但是他跟我一致同意——不僅康復過程漫長,康復後我們至今也都還在處理過勞的後遺症。但他也從這次經歷裡,重新審視自己與生活、工作的關係,並且能用不一樣的角度來面對未來的職涯。

這一篇談心室會分為兩篇,一篇為免費公開,所有訂閱者都可以閱讀,讓 Ryan 暢談他的經驗與學習;另外一篇則是付費訂閱,原因在於,即便基調是荒誕不經,但由於涉及職場霸凌、LGBTQ 歧視等敏感經驗,但我與 Ryan 同意要用付費牆來保護這些內容不被隨意轉載,並且也希望社群若要討論,請以同理且尊重的心提出問題與想法。

當角度相異,事情就會有表裏、陰陽、光影。事不宜遲,讓我們跟 Ryan 聊聊他的過勞歷程,兼法國荒誕職場大冒險吧!


我在那場會議當中,被當成標靶獵殺

Q:你第一次意識到你的職場過勞,是什麼時候?

我第一次意識到我過勞的時候,是我法國第一份正職工作的一次大型會議裡。

那時候我的直屬老闆突然在會議裡,當著所有人的面質問我一個數據細節。我那時候因為長時間加班,本來就很疲憊;又因為時常被當時的主管否定,自信心被打擊得有點嚴重,因此她突然之間把鎂光燈打在我身上時,我沒辦法在當下給出很肯定的回答。

我只記得那時我的主管看我無法回應,就輕蔑地在所有人面前對我說:「你就是一坨屎,不是嗎?(You’re a bullshit, right?)」我傻在當場,完全沒辦法動彈。當時參與那場會議的同事也看得出來事情失控,事後紛紛傳訊息問我有沒有事。

我當時回答都是「沒事,我可以處理。」但我的身體很誠實,不只晚上睡不著,之後一段時間,到了要跟主管 1:1 的當天,我在會議前都會不自覺地發抖,甚至當時我在家工作,準備午餐,切馬鈴薯時都會突然之間呼吸困難。那種恐慌的感覺,我至今在切馬鈴薯的時候都會想起來。以後見之明而言,那時候我就已經過勞了:生產力下降,長期疲勞,其實整個人已經不好了,但我一直沒有意識到。



Q:現在回去想想,為什麼你這麼晚才意識到這是職場過勞呢?

或許受到在台灣的原生環境影響,我最剛開始以為過勞是身體累死在工作裡面。而我是被老闆搞得心神不寧,所以只是壓力大,不是過勞。但後來跟更多人談到這個狀況,尤其是當時的法國前男友,他告訴我:Burnout 也包括心理健康跟精神疲勞,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陷在自己的框架裡面。法國對於過勞的認知是更廣義的。



Q:你可不可以說說你當時的工作背景是怎麼樣的?

我那時剛自法國巴黎高等商業學院 HEC Paris 畢業,以資料分析師入職 Vestiaire Collective,是我在法國的第一份正式工作。Vestiaire Collective 是法國最大、在全世界也極有份量的的古著精品二手交易電商。我在法國曾在 LVMH 實習,又想要將自己轉職成數據資料的專業工作者,因此我很想把握這個機會。

雖然這是一間同時具有高奢精品與電商 DNA 的公司,在產品以及客戶需求上緊跟精品產業脈動;但以公司營運而言,還是更像電商、科技、新創。公司不少高層,都來自創投、管顧、雅馬遜,他們把步調快、節奏緊、工時高的文化帶來,好處當然是轉速快,隨時可以應對市場,卻也有朝令夕改的問題。

我當時剛換跑道,從偏創意發想的 Marketing 轉為需要大量寫程式碼的商業數據分析,雖然面試準備都沒問題,但實際在工作時,還是有撞牆期:很多東西做不快、做不好,很吃力。同事們很友善,有不少都有工程背景,但我的自尊心跟競爭心還是不想讓自己落後太多,總是給自己很多壓力,想要在短時間把事情做好。

這也是我第一份在法國的工作。雖然工作語言是英文,可是公司內部的耳語跟閒聊有不少都是法文,我除了要面對外語職場溝通打折扣的問題,更聽不到語言脈絡的層次,就更難掌握公司內的情報與動態。我當時很常對主管的指令與同事的意見照單全收,不太會拒絕。這也是我很疲憊的原因。


反思對工作的態度,也治好了「台大病」

Q:認識到你主管對你的職場經歷造成很大的影響後,你做了什麼?

我請了五週的病假。一開始非常不情願,認為休息就是弱者、請假就是不負責、離開就代表沒能力而認輸。我大錯特錯。

我當時跟不少我的台灣朋友、家人跟法國前男友分享。我在法國的台灣朋友,可以說是我的同溫層,給予我很多心靈支持,是我當時很重要的防護網。不過,告訴我在法國職場環境裡,要怎麼動用心理諮商、訴訟、法國社會福利資源對抗不公平的職場待遇,更多是在前男友那裡學到的。他當時給我不少建議,包括:

  • 利用法國福利系統 Arrêt maladie 強制休息:法國系統保障勞工因為生理、心理疾病而必須要暫時自工作崗位離開的權益。只要家庭醫生評估後,願意開停工證明(arrêt de travail),即可告知公司,休息這段時間勞工薪水是由國家社會保險給付,而不是僱傭勞工的公司或是機構。公司與主管無權過問細節,也無權批准,算是一個極大的外部干預系統。在我的案例上,幫我直接斬斷我與過勞主因的連結。
  • 尋求專業諮商心理師的幫助:我透過線上跟線下的管道,以及利用公司的保險體系,開始定期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幫助。我後來反思這段經歷,我非常同意心理過勞時,不能只靠朋友群,也需要外部力量,一方面是因為專業諮商師本身有專業上的權威,一方面也是諮商師是個「陌生人」,讓我在分享時能夠更坦誠。我有發現到我跟朋友講話時,或許還是有社交面具,因為羞恥心,時常講出更動過的版本。
  • 透過公司內部人資系統、工會提出申訴:我有寫信跟公司內部的人資以及公會呈報這件事情,也有在公司內部合作的家庭醫生那裡留下案底。這件事後來有帶來一些調整,比如我跟原先主管中間多了另外一層主管,好讓我之後回到公司時,與原來主管的接觸機會大量下降。


但我也要說,我剛開始聽到這些建議,還是有很大的心理門檻:因為我不喜歡衝突,我也知道我有討好所有人(pleasing others)的傾向。後來,就算付諸行動,也是在很疲憊跟沒有能量的狀況下的。我當時也因為身為外來移民這個身份,而有很深的簽證恐懼,不知道這個弱勢身份會不會被公司利用。可以說內心非常糾結。



Q:強制休假這段期間,除了諮商、休息,你還做了什麼?

我那時候為自己放了假,像是一場排毒之旅。

我很喜歡巴黎,可是我那時候覺得巴黎讓我痛苦,我必須遠離巴黎一陣子。我去了西班牙巴賽隆納,認識了一群新朋友,在剛開始就跟他們分享我最近經歷 burnout,結果他們跟我說,他們不少人有類似的經歷,讓我感覺我沒有那麼孤單。我後來也跟一位前輩去阿爾卑斯山,在安靜的白雪與步行之中,思考自己對於人生的態度。

前輩說,跟自己和平共處是重要的。我們不是擺爛的人,卻也不要用力過猛。我後來想想,這可能也是我的「台大病」——我在一個熟悉環境裡已經獲得了成功,身上頂著光環,要獲得稱讚很容易,要被找麻煩的機率很小,就都站在制度的高點看事情。這也導致,當我在新的系統裡變成了落後的一方,就因為急著要尋求認同,立刻被牽著鼻子走,卻都沒看清楚系統有沒有出問題、自己到底是誰,最後被打得粉身碎骨。

環境讓我重新換位,除了用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其實也更從盲點之中走出來,更平和地認識自己與社會。


MBA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我想要幹得出色。我要準時完成交代的任務、又要全世界的人喜歡我。沈重的榮譽心混合著奴性,我努力駕駛著裝載著儒家思想、向前衝的精神的列車,再艱難險阻也要駛向那個自己都不清楚方向的終點。


我一邊帶著這些經驗、反思,一邊積極尋求諮商師的治療,花了三個月,走出最糟的狀態;花了六個月,慢慢恢復到能夠正常生活。在舊公司準備把我放進績效改善計畫(PIP)時,因緣際會找到了如今在雅高酒店集團(Accor)的新工作。我當時有成功與公司斡旋,用法國的系統簽訂了離職協議(rupture conventionnelle),除了賠償金,確保就算失業也有離職金。雖然我最後並沒有動用到這個機制,以結果而言,我還是在法國的這套系統下鞏固了不少我的權益。

但我也得說,雖然已經從最糟糕的狀態中恢復,算一算至今也有 4 年,我依舊覺得我還在跟一些後遺症纏鬥。


2024 年在倫敦 Hackney,與舊友相見以及享受生活瞬刻的 Ryan。

2024 年在倫敦 Hackney,與舊友相見以及享受生活瞬刻的 Ryan。


重新檢視自我,翻新生活的形式

Q:你現在的工作跟以前有什麼差別?喜歡你現在的生活嗎?

雅高酒店集團算是法國最大的酒店集團,我認為在文化上有很多與先前不一樣的地方。

第一個主要是管理方式的差異,或許就像你之前的文章說的:把人當成人,而不是工具人。我跟主管說話時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傾向,雅高的主管在評價或是帶領一個人的方式,不是「現在的你跟現在的其他人比,所以你未來要到哪裡」,而是「現在的你跟過去的你比,所以你未來應該要到哪裡」。主管在招人或是在帶人時,是用這種角度進行人才投資的,同時也願在試錯中調整人才的優缺點。不只我主管這樣看待我,主管的主管也有這一套邏輯。

另一個差異是產業本身的特性——旅遊與飯店業,是跟生活體驗息息相關,談論跟重視吃喝玩樂再合理不過,同事之間,就算跨職能、跨世代,都很樂意參與。集團本身有不少內部活動,包括邀請旗下飯店主廚來做甜點,或是贊助員工去集團所有的麗都劇場看表演。帶著員工折扣去旗下高級酒店 Raffles、精品酒店 Sofitel 住宿,我也會很樂於跟同事分享我的心得。

另外,我也對自己有不少新的認識。我以前認為營運(Operation)很無聊,行銷(Marketing)很有趣,因此我現在的工作絕對不是我以前想做的,我的資料分析全部都是在處理訂房流程、客服,一點也不性感。但我現在的視角修正了許多,我發現當我在處理實際的問題時,感受非常扎實。而我在看著公司內部主管的樣子時,我也會有感覺:我想要成為某種主管的樣子。這種投射在之前法國的公司是看不到的。


Q:雖然你現在的工作也會接觸到廣義的 Luxury 旅遊體系,你還會想回去以消費品為導向,傳統的高奢精品行銷體系嗎?

我也有咀嚼過,我是不是失去了當初進到 Luxury 消費品產業的熱情。但我發現,應該是當我更全面地以「職場勞工」與「消費者」兩個身份理解這產業時,我理解到有些價值我不喜歡。

有些品牌是以經典、傳承來強調「多不如好」;有些品牌則是以廣告、公關在鼓勵「好不如多」。比如我很認同永續性(Sustainability)價值,所以當我做為員工,看到大量強調利潤最大化,而造成的環境與勞工問題;或甚至是追求過度、容不下瑕疵的美,這還是會讓我感覺我被鼓勵過度消費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完美形象。

不過,以消費者角度而言,我也認知到高奢精品作為一個符碼,可以帶來的社會眼光跟身份認可。

有段時間,我沒有自覺到我很喜歡穿戴法國品牌大 Logo 的東西,是直到某一天主管跟我閒聊,我才發現這個傾向。我反思我的行為,很大一部分除了彰顯我的品味偏好、社會地位,也是在強調我跟法國社會的連結。這還是一種自我展示。

但就算這是一種展示,我也很坦然面對自己。我還是很喜歡看匠人、設計師如何在創作的過程中挖掘文化與美,還是喜歡看這些品牌的展覽,欣賞工藝。我還是對未來的機會很開放,只是這一次我知道,我會用不一樣的角度來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對待自己。


Who looks outside, dreams; who looks inside, awakes. - Carl Jung
向外看的人會做夢;向內看的人會清醒。——卡爾.榮格


我先前因緣際會閱讀過榮格,他曾說,外界對自己的想法,會受到自我認知影響。我後來思索了許久,可能重要的並不是實際而言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如何看待與認知這些事情。經過這一趟曲折的路途,我現在心態上反而開放,能夠以此校準我看待自己與世界的方法,找到平靜與快樂,我想,我還是心存感激的。


喬記洋行電子報第二篇談心室到此,但 Ryan 的故事尚未結束,下一篇付費會再由 Ryan 展開本篇談及的一些議題:包括這些法國福利網衍生的濫用問題、不適切且不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以及職場文化如何失控。Ryan 雖然樂於分享,而我也將以管窺天,討論這經驗背後的系統問題。

Stay Classy!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週!

🩵



參考資料

avatar-img
944會員
87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喬記洋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是「生活是為了工作」?以自身在歐洲職場過勞的經驗,以及影集《影后》中角色「壁虎」的困境,闡述職場客體化的現象。 Work-life balance不是零和遊戲,關鍵在於時間維度與認同維度的平衡處理。鼓勵讀者重新審視自己與工作、生活的關係,找回人生的主導權。
以哲學家康德每日散步的習慣為例,說明規律的生理活動如何影響心理狀態。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如何在疫情期間、居家辦公以及過勞狀態下,透過散步舒壓、改善情緒,並引用Amy Cuddy教授的研究,說明如何運用「弄假成真」的策略來提升心理韌性。文章也呼籲遠端工作者,應重視規律的生理活動,例如散步維持身心健康。
本文探討全職遠端工作可能導致過勞的原因,並分享作者個人經驗。作者在疫情期間開始全職遠端工作,起初享受在家工作的便利,但隨後卻因空間概念的混亂,導致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最終心理過勞。文中分析辦公室與居家環境的差異,以及如何打造適合全職遠端工作的空間,並強調個人狀態與居家環境的配合。
本文深入探討在談判中如何有效使用情緒進行交流與衝突解決。以個人經驗為基礎,解析困難對話中的各種策略與技巧,並分享一則真實的談判案例,分析各方的隱藏資訊及其對結果的影響。通過沙盤推演與策略規劃,讀者將能學習如何掌握談判技巧,以達成最佳結果,並有效處理可能出現的爭議與衝突。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在臺灣文化中,拒絕與表達負面意見常帶來心理壓力。本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國際職場中汲取經驗,學習有效地面對和處理衝突。透過 Adam Grant 的觀點,我們瞭解衝突不一定是負面的,反而可成為增進理解和創造性的催化劑。學會有效的衝突管理,或許可以使我們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更具優勢。
「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是「生活是為了工作」?以自身在歐洲職場過勞的經驗,以及影集《影后》中角色「壁虎」的困境,闡述職場客體化的現象。 Work-life balance不是零和遊戲,關鍵在於時間維度與認同維度的平衡處理。鼓勵讀者重新審視自己與工作、生活的關係,找回人生的主導權。
以哲學家康德每日散步的習慣為例,說明規律的生理活動如何影響心理狀態。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如何在疫情期間、居家辦公以及過勞狀態下,透過散步舒壓、改善情緒,並引用Amy Cuddy教授的研究,說明如何運用「弄假成真」的策略來提升心理韌性。文章也呼籲遠端工作者,應重視規律的生理活動,例如散步維持身心健康。
本文探討全職遠端工作可能導致過勞的原因,並分享作者個人經驗。作者在疫情期間開始全職遠端工作,起初享受在家工作的便利,但隨後卻因空間概念的混亂,導致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最終心理過勞。文中分析辦公室與居家環境的差異,以及如何打造適合全職遠端工作的空間,並強調個人狀態與居家環境的配合。
本文深入探討在談判中如何有效使用情緒進行交流與衝突解決。以個人經驗為基礎,解析困難對話中的各種策略與技巧,並分享一則真實的談判案例,分析各方的隱藏資訊及其對結果的影響。通過沙盤推演與策略規劃,讀者將能學習如何掌握談判技巧,以達成最佳結果,並有效處理可能出現的爭議與衝突。
本文探討在西洋職場中承擔並給予回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產業中,回饋系統如何促進團隊合作及個人職涯成長。文章強調了正式與非正式回饋的區別,以及有效回饋的特徵和方法,並指出如何在東亞文化背景下調整回饋策略以更好地融入西方職場。最後闡述了回饋不僅在職場中重要,也同樣適用於個人生活,協助建立健康的關係。
在臺灣文化中,拒絕與表達負面意見常帶來心理壓力。本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國際職場中汲取經驗,學習有效地面對和處理衝突。透過 Adam Grant 的觀點,我們瞭解衝突不一定是負面的,反而可成為增進理解和創造性的催化劑。學會有效的衝突管理,或許可以使我們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更具優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是中高階商業活動優化專家 (歡迎想賺很多次 臨時收入的 #美女空姐 #美女啦啦隊 私訊我 謝謝妳!) 歡迎想成為女團偶像的 #美女學生 私訊我洽詢 謝謝妳! #持續徵募 #晚禮服美女公關主持SGPG 新創泳裝品牌 徵現役 #美女健身教練 #美女救生員 幸
Thumbnail
可愛的臉穿上性感的服裝……好像有得怪怪的😶😶
Thumbnail
在業務簡報時,不只有內容和邏輯是重要的,還需要先抓住受眾,瞭解他們的需求。資深業務已經執行過多次,他們想聽的是有什麼新的、吸睛的、一種感覺賣得動的信心。在簡報中先抓住受眾,讓他們感到心情舒爽,就能成功地傳遞溝通訊息。
Thumbnail
以我過去工作的經驗,若要我回答哪一個國家的人最高傲?我的答案應該會是「法國」,殊不知在我翻開《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的第一篇才知道我誤會大了,原來法國人的不理睬很可能只是在「裝死」,而這只是他們的生活日常,並不代表他們對你抱有惡意,而得知這個真相也不禁令人感到莞爾,到底該用什麼姿態與法國
兩個極大不同的面相,在內心矛盾不停衝撞的我。 工作上那一面的運籌帷幄縱橫拜闔,以及在這個衝鋒陷陣專業裡豢養的那一顆其實纖細易碎的靈魂。 之前兩者相安無事,因為不知道自己其實只是對自己纖細。 工作始終成就不了什麼值得說嘴、華美動人的氣候,我可以躲到另一個靈魂裡去用文字抒發自以為是的懷才不遇,
Thumbnail
雖然我的領域一直是行銷公關和市場策略,不過本質都是研究人性,先有人才有市場。 以前的業主和人資部門要面試新人,蠻常詢問我意見,我在乎的始終只有一個點。 這個人能帶給公司的價值是什麼? 而這個價值未必是現有的天賦跟能力,反而是人格特質,還有對事物的理解程度。
Thumbnail
早上老闆面試了一位基層職位的年輕男性求職者,讓我回想起剛出社會參加面試的青澀(蠢)樣。 大學畢業將至的時候,林秘書和很多喜歡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有著語言專長的女孩子一樣,嚮往成為一名空服員,每天光鮮亮麗拖著行李到處出國玩,開個臉書粉絲頁經營多采多姿的飛行生活。
Thumbnail
經營「J&V交換試衣間以來」,我比以前更加去反思,我喜愛穿搭是否是含有某種程度的虛榮?畢竟大家看到的都是外表的多變。後來我很認真的思考,發現自己是真的很喜歡透過穿搭,來讓生活更愉悅充實,而且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感覺是出自於本能。 我想到以前我在廣告公司上班的時候,一位藝術指導曾經說我的穿著很優雅,
我是中高階商業活動優化專家 (歡迎想賺很多次 臨時收入的 #美女空姐 #美女啦啦隊 私訊我 謝謝妳!) 歡迎想成為女團偶像的 #美女學生 私訊我洽詢 謝謝妳! #持續徵募 #晚禮服美女公關主持SGPG 新創泳裝品牌 徵現役 #美女健身教練 #美女救生員 幸
Thumbnail
可愛的臉穿上性感的服裝……好像有得怪怪的😶😶
Thumbnail
在業務簡報時,不只有內容和邏輯是重要的,還需要先抓住受眾,瞭解他們的需求。資深業務已經執行過多次,他們想聽的是有什麼新的、吸睛的、一種感覺賣得動的信心。在簡報中先抓住受眾,讓他們感到心情舒爽,就能成功地傳遞溝通訊息。
Thumbnail
以我過去工作的經驗,若要我回答哪一個國家的人最高傲?我的答案應該會是「法國」,殊不知在我翻開《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的第一篇才知道我誤會大了,原來法國人的不理睬很可能只是在「裝死」,而這只是他們的生活日常,並不代表他們對你抱有惡意,而得知這個真相也不禁令人感到莞爾,到底該用什麼姿態與法國
兩個極大不同的面相,在內心矛盾不停衝撞的我。 工作上那一面的運籌帷幄縱橫拜闔,以及在這個衝鋒陷陣專業裡豢養的那一顆其實纖細易碎的靈魂。 之前兩者相安無事,因為不知道自己其實只是對自己纖細。 工作始終成就不了什麼值得說嘴、華美動人的氣候,我可以躲到另一個靈魂裡去用文字抒發自以為是的懷才不遇,
Thumbnail
雖然我的領域一直是行銷公關和市場策略,不過本質都是研究人性,先有人才有市場。 以前的業主和人資部門要面試新人,蠻常詢問我意見,我在乎的始終只有一個點。 這個人能帶給公司的價值是什麼? 而這個價值未必是現有的天賦跟能力,反而是人格特質,還有對事物的理解程度。
Thumbnail
早上老闆面試了一位基層職位的年輕男性求職者,讓我回想起剛出社會參加面試的青澀(蠢)樣。 大學畢業將至的時候,林秘書和很多喜歡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有著語言專長的女孩子一樣,嚮往成為一名空服員,每天光鮮亮麗拖著行李到處出國玩,開個臉書粉絲頁經營多采多姿的飛行生活。
Thumbnail
經營「J&V交換試衣間以來」,我比以前更加去反思,我喜愛穿搭是否是含有某種程度的虛榮?畢竟大家看到的都是外表的多變。後來我很認真的思考,發現自己是真的很喜歡透過穿搭,來讓生活更愉悅充實,而且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感覺是出自於本能。 我想到以前我在廣告公司上班的時候,一位藝術指導曾經說我的穿著很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