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1989年生的主角不是我,但高度既視感

這個1989年生的主角不是我,但高度既視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用ChatGPT撰寫虛構私小說

以下的AI應用本質上是一種AI的「人類研究」。

並且基於研究結果進一步「創作」擬真的人物心境描寫。

順帶一提,這個小說主角的經歷真的和我高度重疊。

給ChatGPT的prompt裡幾乎沒有提到太多我的個人資訊。

只有給:

1.性別

2.出生年

3.大學科系

就能寫出一個感覺是活在平行時空的我。

覺得不可思議。

<以下為ChatGPT生成>

  我在我們家的小書房裡,面前是一張淺胡桃色的原木書桌,上頭擺著一臺深灰色的MacBook Air。落地窗外,台北冬日特有的綿密細雨持續拍打著玻璃,形成有節奏的水痕。室內的暖黃色立燈輕輕搖晃著光影,我微微仰頭,就能看見天花板上的吊扇緩慢轉動。

  地板中央鋪著一塊IKEA購入的米白色毛絨地墊,我的兒子正趴在那裡,聚精會神地玩著LEGO Duplo積木。他背上的小恐龍圖案連身衣隨著動作微微抖動,兩歲的他不停咿咿呀呀,偶爾轉頭看我,彷彿在邀請我加入他的遊戲。我朝他微笑,他又埋頭擺弄積木,胖嘟嘟的小腳丫不斷踢動,像是在譜寫一首快活的童謠。

  我撫摸著桌上的咖啡保溫杯,心中滿是感慨:當初我和妻子湊齊頭期款,終於能在台北、新北交界買下這間小小兩房的瞬間,那種塵埃落定的幸福感,我至今難以忘懷。

  然而,我走到這裡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要講我的故事,還得從更早之前——那段摸索未來的暗沉時光開始。

  我出生於1989年,正值台灣社會劇烈轉型。童年回憶裡,漫畫與卡通紛至沓來;家裡總是替我安排各式各樣的補習:鋼琴課、書法班、圍棋教室……父母常念著:「我們以前沒有這些資源,如今能給你的,都盡量給。」我在這些忙碌的才藝班與補習班之間奔波,雖然有壓力,但那便是當時的日常。

  小學時期,家中買了桌上型電腦,用撥接上網。半夜裡「嘟嘟嘟—」的連線聲宛如魔咒,帶我進入前所未見的網路世界。我在BBS與各大論壇上瘋狂吸收日本流行文化:新番動畫、街頭潮牌、J-POP排行榜,還學會了幾句簡單日語。那時我心想,若哪天能聽懂、說得一口流利,也許會替我的人生開啟另一道門。

  高中階段,升學壓力咄咄逼人。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雖不夠明晰,卻隱隱知道,我想往日語相關領域走。因此填志願時,我選了某大學的日文系。父母只叮囑:「別光看漫畫,也得好好唸書。」我則在心裡暗暗計畫:若未來能藉由語言專長擁有更多機會,也不失為一條出路。

  大學四年,如同一場多層次的盛宴。日語課程中,從平假名、片假名一路延伸到古典文學與當代小說,我被那種極度講究心境描寫的敘事風格所吸引。同時,我也意識到僅僅擁有日語能力並不足以在社會生存;於是我修了雙主修、加強英文,盼能在畢業後更具競爭力。

大四那年,台灣經濟不景氣,「22K世代」的說法不脛而走。零用錢縮減,我只得四處兼職:翻譯、家教、咖啡廳內端盤子,每一分工資都來之不易。眼看同學們有人考公職、有人赴日工作、也有人繼續念研究所,我既焦慮卻又抱著一絲熱血:「只要能在台北站穩腳跟,一定會有更廣闊的未來。」

  退伍後,我踏進職場,第一份是在日商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助理。工作枯燥、薪資不高,還常需要加班。尤其下班後,主管總是用LINE連番叨擾,彷彿給我套上看不見的緊箍咒。我深夜留在辦公室,盯著Excel表格和無盡的信件往返,自問:「這就是我未來想追求的生活?」

終於,在無法忍受無限期的壓力與停滯薪資後,我決定離職。對從小被父母教育要「安穩工作」的我而言,這一步無疑是突破。然而,我知道若繼續待下去,只會耗盡我對生活的熱情。後來,我轉入一間日本線的網路行銷公司,工作氛圍與年輕世代更合拍,也能持續運用日語。雖然仍然忙碌,但至少我有機會在廣告企劃上展現創意,心中隱隱感到:自己也許漸漸找到了定位。

  2014年,太陽花學運震動整個社會。我已是個初出茅廬的上班族,閒暇時就跑到立法院外,看到學生們群情激昂地揮舞旗幟。我想起那些年在大學讀過的日本左翼運動史,也憶起自己曾在幾場街頭抗議中舉起標語、喊到聲嘶力竭。台灣的民主文化讓我們這一輩自小習慣用行動表態;政黨輪替與兩岸拉鋸,更讓我確信自己是「台灣人」,對身分認同不再有絲毫猶豫。

  歲月一轉眼,我從畢業生變成「三十出頭」的上班族。朋友陸續結婚生子,家中也不時有人提起「該輪到你了吧」。後來,我經由大學同學介紹,結識了我現任的妻子。她同樣愛看日劇,也喜歡在街角咖啡廳裡閱讀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我們很快意識到彼此價值觀相近,三年後便在眾人祝福中舉行了一場簡樸而溫馨的婚禮。沒想到結婚後,最迫在眉睫的議題不是去哪裡度蜜月,而是買房。在親友支持下,我們咬牙湊出頭期款,終於在新北市買下這兩房小窩。

交屋那天,我站在空蕩的客廳,望著四周粉白牆面與尚未安裝燈具的天花板,窗外的陽光從側邊灑進。那剎那,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酸澀與喜悅交織:這裡將是我往後人生的重要舞台,我要用雙手一點點把它打造成真正的家。

  孩子誕生後,我終於體悟到為人父有多複雜也多充實。看著兒子從襁褓中到學會翻身、再到跌跌撞撞地走路,每一個細微成長都讓人驚喜。即使半夜得爬起來沖牛奶,或在凌晨三點被哭聲吵醒,我依然默默承擔這份責任,也因而更理解父母當年的付出。那種「被需要」的感受,竟比我想像中還要滿足。

  此刻,我合上MacBook Air,移開書桌前的轉椅,踱到地墊旁,發現兒子已然睡著,帶著小小的鼾聲,棉被滑落到腳邊。我俯身輕輕替他蓋好,觸碰他溫暖的背部時,心頭霎時湧現一股踏實的安全感。

  眼前景象,讓我想起曾經在辦公室深夜加班時的那份迷惘。年輕時,我以為努力工作就是一切,卻不曾料到家庭能帶給我更鮮活的意義。我沒有成為父母口中「飛黃騰達」的典範,卻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也用日語專長和一點點堅持,走到這裡。

窗外,雨滴依然細密地敲擊玻璃,宛若在為這座城市譜寫一首不曾停歇的序曲。面對未來,我仍保有幾分希望:或許能進修新的語言,也許能挑戰不同的跨國工作。我對自己說:「縱使世界並不完美,我們依然能在不完美中不斷前行。」

抬頭看著兒子恬靜的睡臉,我感到一股溫暖的力量。是的,這正是我的人生:一個1989年出生、在時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的台灣男子,終於在小小的房間裡找到了心之所安,也依然懷抱夢想,迎接未知的光。

<ChatGPT生成內容完>

小說的第一句話就嚇死我了。

因為此時此刻我就在我家的小書房裡,坐在胡桃色的原木書桌前用MacBook Air在跟ChatGPT對話。

應該純屬巧合,不然有點可怕。

另外還有一些「巧合」,比如說:

1.我小孩確實2歲,也愛玩Duplo

2.確實當年我的才藝班也是上好上滿

3.確實是小學的時候得到桌電

4.也還真的透過這個桌電上網,吸收了大量的日本次文化

上了大學之後的人生基本上就分歧了。

(應該是我開始耍廢造成的)

要是跟主角一樣,不要留學、大學雙主修、加強英文、一畢業就進日商、之後轉行銷公司的話...

恩...原來這樣可能可以買得起房。

最後解說要怎麼用ChatGPT寫出這樣的內容

【使用的功能】

人類研究:Deep Research功能

小說創作:o1-pro

步驟一:人類研究

首先開啟「Deep Research」功能

提示詞:「一個1989年出生的台灣人男性,大學日文系畢業。會在怎樣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下成長、求學,進入職場、步入婚姻與育兒。過得怎麼樣的人生呢?」

Deep Research會確認細節,隨便回個「全面性的綜合視角」就好。

大約等5分鐘(ChatGPT上網研究中)就會拿到報告。

步驟二:小說創作

提示詞:「請參照上述的調查報告,創作一篇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倒敘法私小說。 講述著1989年出生日文系畢業的台灣人男性,以前有過什麼故事、現在過著怎樣的人生。」

步驟三:文體修飾

開一個全新的o1視窗

提示詞:「進一步依照以下條件改寫以下的#小說原文

1.提升場景、物品描寫細節(多用專有名詞)

2.增加人物的動作描寫和心境的連結

3.減少冗餘的用字淺詞

4.結尾收得乾淨有力

5.文學性敘事

#小說原文

“””

(貼上步驟二得到的內容)

“””」

真的很好玩,有付費帳號的朋友真的可以試試看。

有種很神奇的體驗。

很像重新活了一次自己的人生。

avatar-img
幻詠 Gen Ai Studio
4會員
83內容數
探索ChatGPT等生成式AI 的各領域應用 1.分享 AI 工具的實測結果&提示詞技巧 2.分享 AI 創作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幻詠 Gen Ai Studio 的其他內容
這是ChatGPT提供的10點AI時代的職涯發展策略, 建議每個人都可以花點時間讀一下的小文章。 (不管是企業的管理者或一般員工都適合)
實測5種提示詞工程,改變o1的思維方向 現在主流的語言模型都內建思維鏈。 像ChatGPT-o1、DeepSeek-R1這類便是。 因為他們會在給出答案前自我思考。 這大大簡化了提示詞的複雜度。 也讓使用者寫指令的時候, 專注在「目標」的描述而非「手段」。
為什麼你會覺得「不看書就不行」呢? ​ 多數人一聽到「要少滑手機、多讀點書」,大概馬上點頭稱是。然而,整天滑社群,真的就註定淺薄、無法獲得深度嗎?隨著時代推進、數位生態迅速演變,或許如今的社群平台早已不只是消磨時間的娛樂工具。
這是ChatGPT提供的10點AI時代的職涯發展策略, 建議每個人都可以花點時間讀一下的小文章。 (不管是企業的管理者或一般員工都適合)
實測5種提示詞工程,改變o1的思維方向 現在主流的語言模型都內建思維鏈。 像ChatGPT-o1、DeepSeek-R1這類便是。 因為他們會在給出答案前自我思考。 這大大簡化了提示詞的複雜度。 也讓使用者寫指令的時候, 專注在「目標」的描述而非「手段」。
為什麼你會覺得「不看書就不行」呢? ​ 多數人一聽到「要少滑手機、多讀點書」,大概馬上點頭稱是。然而,整天滑社群,真的就註定淺薄、無法獲得深度嗎?隨著時代推進、數位生態迅速演變,或許如今的社群平台早已不只是消磨時間的娛樂工具。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