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為我好,為什麼我卻感覺這麼糟?

你說你為我好,為什麼我卻感覺這麼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主管,為什麼你從來不說我做得很好?」

「我怕你因此鬆懈。」


這是我最近在企業輔導中聽見的一段對話。那位主管說得理直氣壯,卻沒發現,眼前的員工眼神暗淡,語氣麻木。

我們常說員工要自我激勵,但沒人問過:如果他已經為了你的期待,把自己逼到快崩潰呢?


主管的沉默,不是中立,是一種情緒忽略


在一家新創科技公司中,主管 Alan 一直以「高標準、沒情緒」為管理風格。他認為,稱讚會讓團隊「自滿」,只有不斷指出問題,才能讓成員「保持飢餓感」。

他的主力員工 Ivy,三年來幾乎不請假,每個專案都提前完成,卻從未被當眾肯定過。某天,在一次一對一會議中,Ivy沉默許久後,低聲說了一句:

「其實,我已經好幾次想離開了,不是因為做不來,而是我不知道,這樣的努力,對你而言有沒有意義。」

Alan當下愣住了。他從未想過,長期的忽視和不肯定,竟然比責罵還讓人心寒。


當肯定缺席,員工的內心世界


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情感閾值」——如果一個人長期無法從重要他人(如父母、主管)獲得情感肯定,他會逐漸關閉感受系統,進入一種「功能性麻木」的狀態:看起來正常,內心卻已風雨飄搖。

就像案例中的Ivy,小時候她的父親出於好意地「為你好」,卻用打壓與否定包裝愛。長大後,她必須靠別人的認同來證明自己,卻也對「愛」充滿懷疑與抗拒。

在職場中,有多少員工是這樣的Ivy?

努力不懈,只為了一句從未到來的「你真的做得很好」?


主管可以怎麼做?


  • 不再害怕肯定會讓人懈怠
    肯定並非溺愛。適當的正向回饋,反而讓員工感到被理解與尊重,願意做出更高品質的貢獻。


  • 學會描述具體行為,而非泛泛稱讚
    與其說「你很棒」,不如說「你上週那份報告邏輯清晰、用字精準,我很欣賞你的用心」。


  • 創造雙向溝通的時刻
    定期安排一對一的時間,不只是工作檢討,更是情緒交流。問問:「你最近有沒有感覺被看見?」


  • 調整自己的期待與語言模式
    從「還可以更好」改為「這次你做得很好,未來我們可以一起來試試○○的做法」,既肯定又保有進步空間。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Maya Angelou(美國詩人)


這句話,不只是對人際關係的提醒,更是職場領導者最該銘記的管理準則


你不是在養出脆弱員工,而是在培養願意信任你的團隊


肯定,不是降低標準,而是建立連結。

關心,不是放水,而是創造信任感的安全邊界。

別忘了,員工不是工具,而是正在自我證明過程中的人。他們的努力,如果長期得不到一絲溫柔的看見,終將變成情緒上的關機。


如果你是主管,你會如何面對那個看似堅強、卻已無聲哭泣的員工?

如果你是員工,你是否也在渴望某個人,說出那句你努力多年、卻從沒聽過的話: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個,願意說出口、也懂得看見的人。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63會員
259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主管無法滿足所有期待時,常陷入對外發怒、對內自責的情緒循環。這背後往往源自「不能失控、不能無能」的深層信念。唯有辨識真正的情緒、調整內在標準、學會修復關係、設下心理界線,才能脫離無力與羞愧感,找回領導者的力量與溫柔。
當你拚命想贏,可能不是因為熱愛,而是害怕成為「失敗的那個人」。這篇文章透過主管Kevin的故事,剖析職場中「被恐懼驅動」的深層心理,並提供五步驟實用解方,幫助你從壓力中找回真實的自己,轉向一種不再靠表現證明價值的人生方式。
當員工為了迎合職場期待而失去自我,主管的話語與管理風格往往是關鍵影響。這篇文章深入剖析外貌焦慮背後的自我價值議題,提醒主管從「績效導向」轉向「心理安全」,透過對話、理解與示範脆弱,打造一個允許真實與多元的職場文化,讓員工敢做自己,真正發揮潛能。
當主管無法滿足所有期待時,常陷入對外發怒、對內自責的情緒循環。這背後往往源自「不能失控、不能無能」的深層信念。唯有辨識真正的情緒、調整內在標準、學會修復關係、設下心理界線,才能脫離無力與羞愧感,找回領導者的力量與溫柔。
當你拚命想贏,可能不是因為熱愛,而是害怕成為「失敗的那個人」。這篇文章透過主管Kevin的故事,剖析職場中「被恐懼驅動」的深層心理,並提供五步驟實用解方,幫助你從壓力中找回真實的自己,轉向一種不再靠表現證明價值的人生方式。
當員工為了迎合職場期待而失去自我,主管的話語與管理風格往往是關鍵影響。這篇文章深入剖析外貌焦慮背後的自我價值議題,提醒主管從「績效導向」轉向「心理安全」,透過對話、理解與示範脆弱,打造一個允許真實與多元的職場文化,讓員工敢做自己,真正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