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曾經為了一份工作,去改變自己的外貌?
甚至改到連你自己,都快不認得了?
Alex曾是那個「鼓勵員工展現最好一面」的主管。直到遇見Wendy,一位在準備面試前悄悄動了鼻子的女孩——才發現,他給Wendy的「期待」,可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甚至,是她自我價值的瓦解起點。
主管的盲點
當Wendy哭著說「我變得跟我姊姊好像,一點都不像我自己」時,Alex突然想起,曾多次提醒她:「妳這樣的氣場,不太適合主管職位的面試,可能要再修一下形象。」
Alex以為那是善意建議。卻不知道,對一個從小在「不夠像這個家的人」的陰影中長大的孩子,那句話,像最後一根稻草。
Wendy不只去整了鼻子,還因此引發恐慌、過度換氣,甚至住進了急診。她說:「我好難過,為了迎合別人,我已經變得連我自己都不喜歡了。」
那一刻,Alex才真正理解:「外貌焦慮」不只是表面的問題,而是職場中最容易被忽略、卻最致命的情感剝奪。
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對愛的渴望
我們都曾經為了不被批評、不被排擠,悄悄修剪自己。只是,當修剪過了頭,連根都不見了,那份迎來的認同,真的值得嗎?
“The curious paradox is that when I accept myself just as I am, then I can change.”——心理學家Carl Rogers
真正的成長,是從接納自己開始的。
身為主管,我們能怎麼做?
身為主管,我們的語言與期待,經常成為他人改變自己的動力來源。但我們是否曾自問:
- 我鼓勵的是「適應」,還是「壓抑」?
- 我看重的,是員工的真實能力,還是他們是否「看起來」像樣?
- 我的肯定,是讓人自由,還是讓人失去自我?
當員工為了符合期望而改變外貌、壓抑本性甚至產生身心症狀時,這不僅是個體議題,更是一種組織環境的回饋。
作為主管,我們可以做的不只是「安慰」或「鼓勵做自己」,而是 建立一個讓人敢做自己、敢說出不安的工作場域。
以下是三個具深度且實用的解方設計,適用於主管日常管理:
- 從「關注表現」轉向「關心狀態」:
觀察員工的情緒訊號,超越 KPI 的思維盲點。
實務做法:
- 定期安排「非績效導向」的一對一 Check-in,詢問員工:「最近有什麼讓你壓力大的事?」、「你最近最在意的事情是什麼?」
- 當員工說出壓力來源,不要急著解決,而是回應:「這件事你在意的點是什麼?我可以怎麼支持你?」
效果:
讓員工感受到主管重視的不是他「是否完美」,而是他「是否真實地存在著」。
- 從「給建議」轉向「建對話」:
停止用制式模板套用員工的表現風格。
實務做法: - 少說「你應該…」「你最好…」,改問「你希望自己呈現的樣子是什麼?你想給對方什麼印象?」
- 與員工討論「外在形象與自我認同」的界線,比如:「你是為了自己調整,還是為了得到別人肯定?」
效果:
幫助員工辨識「為誰而努力」,也是避免過度自我壓抑的第一步。
- 建立一種「允許脆弱」的文化
身為主管,適度展露自己的掙扎與不完美,是最有力的示範。
實務做法:
- 在團隊例會中,分享你自己「曾經為了迎合而後悔的經驗」。
- 鼓勵同仁分享他們職涯中曾有的「自我懷疑時刻」,並對這些分享給予感謝與尊重。
效果:
脆弱不是失能,而是信任的開端。一個允許說出真話的文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你不需要完美,也值得被愛
我們都可以練習: 讓自己與他人,都不必再為了迎合誰,而變得不像自己。
每一次焦慮與恐慌,或許都是內心在對我們喊話:
「你其實可以不用這麼辛苦。」
願你聽見這句話,願你相信,你不需要完美,也值得被愛。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