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為你我開槍的警察,現在過得怎麼樣?

那些曾為你我開槍的警察,現在過得怎麼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苗栗警察開槍案中,這起震驚社會的家暴事件裡,警方到場時,歹徒正持刀挾持並攻擊自己的女友,現場情勢一觸即發。

在這種分秒必爭的情境下,員警喝止、開槍,成功阻止了更嚴重的悲劇。

每次警察開槍事件出現,我們總是急著問:「有沒有先警告?」「射擊位置對嗎?」「有沒有其他替代手段?」

但當你問完這些問題,新聞淡出、風波落幕,有沒有人想過,那個扣下扳機的人,後來怎麼了?

他還穿著制服嗎?還在第一線嗎?還睡得著嗎?還敢再開第二槍嗎?


你問完了,但他們呢?

你問完了,但他們呢?

他們沒開錯槍,卻付出了人生

2001年,李泱輯案:

追捕持槍通緝犯時連開四槍,嫌犯未死亡,但提告業務過失傷害罪,訴訟歷時九年,最終緩刑【3】

期間,到公懲會管制結束前,他的陞遷、調動也因此暫停,人生的十三年【9】,就卡在那一槍之後。

2013 年,張景義案:

追捕開車衝上人行道的竊嫌,張警開槍擊中輪胎,子彈跳彈致命。法院認定是緊急狀況下的合理用槍,刑事無罪【1】

但民事判決仍判賠 80 萬【4】。此後,他被調離第一線,轉任行政內勤。

2014年,葉驥案:

對倒車逃逸的通緝犯連開三槍擊中腿部,嫌犯失血過多死亡。法院認為可選擇射輪胎,判葉警業務過失致死六個月、賠償 62 萬5千【10】

判決之後,他遭調職,並在承受輿論壓力下選擇沉默。


有人回到崗位,有人很長一段時間不願再碰那把槍


那些名字曾代表了勇氣,如今卻沉默

那些名字曾代表了勇氣,如今卻沉默


李泱輯曾因案件纏訟九年,官司期間不僅調升停滯,還有長達兩年不再帶槍出勤。

他說,那段時間常半夜驚醒、渾身冷汗。雖然最後獲緩刑定讞,但那場官司,讓他對拔槍這件事有了不同的思考【6】

張景義雖然獲判無罪,卻說自己那六年「每天都像是在等宣判」。

他被調離外勤,轉為行政職務。他說:「那天如果我不開槍,撞死的可能是十幾個路人。我還是會開,因為那是我該做的。」

這場官司雖結束了,但他的人生,在這段期間,彷彿也一起被按下了暫停鍵。

他們不是懦弱,也不是退縮。

只是當開一槍要賠上青春、升遷與名譽,有些人選擇沉默,有些人選擇離開。


修法了,但那道傷口沒癒合,只是被遮住


制度修了,他們的傷呢?

制度修了,他們的傷呢?


後來,政府說會改革。 2022 年,《警械使用條例》修正通過,列出明確可用槍情境,也強調「國家負責」,不讓員警獨自承擔賠償風險。

這些修法,當然是進步。 但對那些曾經拔槍、被推進懸崖的人來說,卻來得太晚。


因為傷,早就留在那幾年的官司裡;

留在每天被問「你怎麼會開槍?」的懷疑眼神裡;

留在家人不敢開電視、不敢談新聞的沉默裡。


制度是改了,但沒有人回頭去問: 那些曾被拋下的人,他們還好嗎?

張景義的公文沒改,李泱輯的升遷被耽誤,葉驥的沉默也沒人聽見。

他們無罪了,但那道裂痕,沒有哪一條修法能縫補。


當他們學會退讓,我們是不是也失去了保護?


當他們學會退讓,社會又失去了什麼?

當他們學會退讓,社會又失去了什麼?


那一槍,他們可能救了人,也可能毀了自己。

久而久之,有些人選擇不再拔槍,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再讓自己被推進懸崖。

但當警察開始學會退讓,社會又會變成什麼模樣?


歹徒會發現:警察不敢先動手,賭一把也沒差;

衝突現場拖得越久,受傷的只會是無辜的人;

民眾誤以為警察冷漠,卻不知道他其實在權衡:「這一槍,值不值得用一生去還?」


我們要求他們執法果斷,卻又給了他們模糊的界線與極大的風險。

錯的不是他們猶豫,是我們讓他們有猶豫的理由。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他們保護我們,那也該先保護他們


不是每一個制度都需要一場悲劇後才去修補。 不是每一次改革,都是在有人倒下後才去重視。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他們在危急時刻衝進現場、拔槍、出手, 那我們能不能先給他們一點點保障?


讓調查小組的意見成為制度依據,而非僅供參考【4】【5】

明確限制國賠後的求償條件,避免好警察被國家代墊後求償。

提供開槍保險、心理重建與法律後援,讓他們知道,就算出事,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面對。


我們希望他們不要退縮,那就讓他們知道。

這次,他不是一個人。


開過一槍,人生就停在那一刻


這不是法律問題,是生存問題

這不是法律問題,是生存問題


這些年,我聽過太多同仁在用槍之後選擇退縮,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知道,就算做對了,也可能沒有好結果。

他們說:


「我不怕死,我怕出事後活著要自己面對一切。」

「能不用槍就不要用,這不是法律問題,是我還有家庭。」

「當年我是為了救人開槍,現在連自己都救不了。」


社會說:我們需要果斷的警察。

可惜現實卻教他們要學會自保、學會安靜。


我們是不是該記得他們的名字?


李泱輯、張景義、葉驥……這些名字曾經代表了「為了人民冒險的警察」。但現在,他們只是 Google和判決書上的一則紀錄。

我們說「該開就開」,卻沒說「開完之後我們會保護你」。

我們說「維護秩序是警察的責任」,卻不敢承認「讓他們孤軍奮戰是社會的責任」。


最後:那些為你我拔槍的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你還希望他們開第二槍嗎?

你還希望他們開第二槍嗎?


他們還是一樣穿制服,戴警帽,握著槍。但他們不再相信這支槍能給他們正義。 他們開過一槍,保護過你,卻沒人保護他們。

所以這次,你還想要他們開第二槍嗎?


謝謝你的支持,我是A.P Penligh,歡迎按❤️、訂閱✅和分享,我們下次見。

參考資料

【1】關鍵評論網,《同為警察執法使用槍械,為何兩案判決大不同?》

【2】TVBS新聞網,《警察開槍打死人 10年內4人遭判刑賠償百萬》

【3】UDN陽光行動,《萬華警纏訟6年終無罪》

【4】自由評論網,《警察用槍 國家負責?張警民事仍判賠80萬》

【5】法律白話文運動,《警追酒駕開槍打死後座 違反比例遭判賠 748 萬》

【6】堅信沒做錯 李泱輯不願和解

【7】張景義一審判決書

【8】葉驥一審判決書

【9】台灣啟示錄,《賠錢或賠命,李泱輯遭控殺人未遂?》

【10】葉驥案國賠判決書



avatar-img
巡佐請回答|A.P Penlight的沙龍
151會員
61內容數
•部落格寫警界,IG寫社會 •寫制度的裂縫,也寫沉默的聲音 •✍️ 寫字的人|⚖️ 在制度與現場之間|🕯️ 讓沉默的話被聽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台中白單案掀起全台關注,30多名基層警員遭起訴、免職,卻沒有一人收錢圖利自己。這樣的懲罰,真的公平嗎?本篇透過小林的故事,一起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公權力正義。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大甲媽祖遶境期間,警察在維護秩序方面的困境與挑戰。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了遶境期間發生的肢體衝突事件,以及警方在執法過程中所面臨的兩難:既要維護社會秩序,又要避免激化矛盾,甚至引發輿論風暴。文章也探討了遶境活動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以及如何才能讓這項傳統文化活動更和平、更莊嚴。
這篇文章探討臺灣警察在處理社會案件時面臨的困境,例如家暴、精神疾病患者、遊民等問題,以及警察角色與社會資源的不足。作者以自身經歷闡述警察在執行公權力時的無力感與社會期待的落差。
台中白單案掀起全台關注,30多名基層警員遭起訴、免職,卻沒有一人收錢圖利自己。這樣的懲罰,真的公平嗎?本篇透過小林的故事,一起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公權力正義。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大甲媽祖遶境期間,警察在維護秩序方面的困境與挑戰。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了遶境期間發生的肢體衝突事件,以及警方在執法過程中所面臨的兩難:既要維護社會秩序,又要避免激化矛盾,甚至引發輿論風暴。文章也探討了遶境活動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以及如何才能讓這項傳統文化活動更和平、更莊嚴。
這篇文章探討臺灣警察在處理社會案件時面臨的困境,例如家暴、精神疾病患者、遊民等問題,以及警察角色與社會資源的不足。作者以自身經歷闡述警察在執行公權力時的無力感與社會期待的落差。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在2022年的某個夜晚,我送走了陪伴我18年的貓咪 那一夜,他靜靜地離開了人世,當時我潰堤落淚,哭到無法站立 這份情感至今仍深藏心底,時而浮現 愛與陪伴的重量,讓人懂得珍惜當下,也讓人學會,帶著思念繼續前行
表達對已逝父親深沉的愛與感謝,以及未能及時表達的遺憾。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
在2022年的某個夜晚,我送走了陪伴我18年的貓咪 那一夜,他靜靜地離開了人世,當時我潰堤落淚,哭到無法站立 這份情感至今仍深藏心底,時而浮現 愛與陪伴的重量,讓人懂得珍惜當下,也讓人學會,帶著思念繼續前行
表達對已逝父親深沉的愛與感謝,以及未能及時表達的遺憾。
文字中蘊含的力量,讓我彷彿被好幾種情緒團團包圍,有一種深沉的內在共鳴,在我體內慢慢發酵。這本書並沒有直白地告訴你「一切都會好」,而是讓你看到,那些我們以為的繞路或停滯,其實正好成為我們現在這個自己的關鍵轉折,或許,我們無法為別人決定什麼才是對的,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去選擇要怎麼活、活在哪個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