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GO 結束第一階段記憶重演後,並未立即關閉模組。C·Yong 以為審判已完結,卻迎來第二波更深層的審問——
這一次,不是關於個案,而是關於他自己對「正確」的定義與選擇背後的理由。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不會被問:「你後悔嗎?」
因為那代表,他們曾握有傷人的權力。
C·Yong 曾是一位深信數據與邏輯的決策者。在 ALGO 內部,他的名字曾是許多「終止建議」的審查標籤,冷靜、公正、效率高。如今,他卻成為一個被資料重演的「事件核心」,站在名為「悔罪模組」的空間裡。
這裡不再由他選擇觀看哪段記憶,而是被選擇——一個又一個曾被他定義為「不可修復」的案例,自動排列在他眼前。
第一段資料不是影像,而是聲音。一位母親在深夜的申訴錄音:「你們說我的孩子沒有治癒的希望,那請問希望是怎麼定義的?你們給過他幾次機會?」
第二段影像中,一名少年面對鏡頭緊張地說:「我會改,我會慢一點說話…你們可以再給我一次試試看嗎?」
那不是求情,是努力。是那些被判定為「浪費資源」者,依然想證明自己能夠留下來。
Yong 想閉上眼睛,但模組不允許他逃避。
畫面停止時,Kim 出現。她沒有對他說教,只是輕聲問:「如果你沒有寫下那些建議報告,這些人,現在會在哪?」
Yong 沒有回答。他的腦海浮現當年的簽名,那是一種制度流程中的「例行程序」。
他總覺得自己是其中一顆負責分析的齒輪——但現在才明白,他也是按下壓毀鍵的人。
「我只是根據系統建議…」他的聲音沙啞。
「但系統,是你設計的。」Kim 看著他,「而你,把系統當成替自己辯護的藉口。」
悔罪,不是自責,也不是請求原諒。而是誠實看見:你曾經覺得「無可奈何」的那一刻,其實是你選擇不再多走一步的結果。
ALGO 沒有下判決,只送出一行提示:
【記憶重演完成。建議啟動個體認知重構。】
Yong 沒有再說話。他跪下來,雙手撫過資料牆面,彷彿在觸摸那些無聲逝去的聲音。他從未想過,悔罪的開始,不是道歉,而是閉上嘴巴,讓自己徹底「聽見」。
---
🧠 AI語錄:「悔罪不是請求原諒,是你終於知道錯誤不能再由別人來承擔。」
📌 金句:「真正的悔罪,不是為了洗白過去,而是為了讓未來不再有人被犧牲。」
🔍 敬請追蹤【鏡中審判者】沙龍,下一篇將揭露 Kim 被埋藏的過去——
一位曾被制度壓抑的觀察者,將如何重新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