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台北有哪條路很值得走上一整個白天,我的答案之一,肯定是南海路。
從中正紀念堂站步出2號出口,眼前有點未來感的南門市場很難不引人注目。相較於此,一旁的那條南海路,可能因為在進行捷運工程的關係,變得更加紛雜且不起眼。但只要轉個彎,走進南海路,便能走過一段段台北的歷史,遍嘗城市人文風情。

南海路是一條能讓人身心靈充滿電的文藝之路
南海路所在的地區,過去有個很帥氣的地名,叫做龍匣口。直到戰後,龍已遠去,新的龍到來,整個大台北地名驟變,成了縮小版的中國,而位在建中前方那條路,就以「南海縣」(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相對位置命名為「南海路」。
南海路的起點,是老舊但氣勢磅礡的仰德大樓,以及樓下被圍籬圍起,正在興建中的捷運萬大線工程,這樣的交錯,不免少了點讓人走下去的動力。但只要繼續往前,走過南昌路一段直到牯嶺街口,便能逐漸感受南海路的人文魅力。
沒有殺氣只有書香的牯嶺街

牯嶺街小劇場
牯嶺街之所以聞名,來自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說實在我沒有看過,但電影的名字已足以讓人們留下深深難忘的印象。然而,牯嶺街這裡可不是那麼有肅殺氣息的地方,反而是個充滿文藝氣息,又稱為「舊書街」的所在。
過去的牯嶺街,是「佐久間町」的街巷,顧名思義是為紀念總督「佐久間馬太」而命名,住有不少殖民政府高等文官。戰後,被遣返的日本人,因為此地居民多為高官,故而在這條街販售珍藏的書籍、字畫換錢;後來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外省人,也在此擺地攤販舊書與字畫,讓這條街的書香遠傳。
然而後來隨著光華商場、中華商場等興建,讓字畫、舊書攤紛紛遷移,1970年代整條街書香不再。直到後來,或許因為鄰近郵政博物館的緣故,這裡聚集不少錢幣、集郵社。
書攤營造的人文風景或許不再,但獨樹一格的牯嶺街小劇場,仍持續散發著深厚的人文氣息。這棟建築最早建於1906年,是當時的官舍;到了戰後,這裡轉作警察局用,在那個白色恐怖年代,強化對在地的監視,是為台北市警察局「第七分局」,並改建成三樓。隨後這個「第七分局」又陸續改名「古亭分局」、「中正二分局」。
1995年,「中正二分局」遷至重慶南路與南海路的現址。原址經藝文界人士成立「小劇場聯盟」奔走爭取,在隔年規劃成藝文劇場,並於1998年,委託民間藝文團隊營運管理,為國內唯一定位為前衛劇場之表演場所,亦為台北市首件閒置空間再利用案例。2001年,再易名為「牯嶺街小劇場」,並持續至今。
期許自己有天能找個機會,到這座劇場來看看劇。
*延伸閱讀:舊書街與小劇場
從郵票到公共藝術

CP值很高的郵政博物館
繼續往前走一點,來到南海路與重慶南路二段交叉口,風景也開闊了起來。左顧右盼,兩側都有著不能錯過的風景。一是左手邊看起來很官樣建築,但卻充滿著趣味與驚喜的「郵政博物館」。
我覺得,這是一個「cp值很高」的展館,只要銅板價,就可以認識郵務史,走過好幾層樓,盡賞特色郵票珍藏與其背後故事等等。只可惜這座博物館的時光就像郵局本身,好像凍結在某個年代,我覺得可以有更多的更新。但整體而言,仍舊很適合全家大小來這邊走一走。
-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2段45號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9:00~17:00 ( 16: 30 停止入場)/ 週一、除夕暨春節初一至初二、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休館

楊英風美術館入口
若是轉向右側,過了南海路,則是一間小型的私人美術館──楊英風美術館。
楊英風是誰?根據楊英風美術館官方介紹,他是一位生於宜蘭的藝術家,曾於羅馬藝術學院學習雕塑,並獲推薦加入義大利錢幣徽章雕塑家協會,成為台灣早年少數的銅章雕塑家。楊英風生前積極推動生活美學,擔任《豐年》雜誌美術設計時期的木刻版畫,表現傳統農業社會之淳樸、務實精神;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他投入環境景觀設計的開創事業,參與公共空間的環境規劃,堪稱台灣「公共藝術」的先驅。
我認為,台灣人的美學素養還有很大進步空間,而公共藝術正是一個最好親近藝術的管道。楊英風透過他的作品,如出現於校園、台北市街頭或是過去大阪萬博會場的「鳳凰來儀」,讓人們得以輕鬆接近藝術,並且讓藝術融入生活,成為日常風景。我覺得,這正是一名藝術家對社會做出最大的成就。
1983年,楊英風自宅因台北市重慶南路拓寬拆除重建,於是他便自己設計了一棟新的建築,並設立楊英風美術館,將一至三樓開放供大眾參觀,成為台灣首座私人美術館,但一點都不藏私。
楊英風美術館一年會舉辦數檔的楊英風回顧展與一場藝術家交流專題展,不定期也與國內外國家級館際合作邀請展出;舉辦人文藝術講座、藝文活動與小小藝術家研習營等推廣活動。就算大師已逝,仍然將藝術精神傳遞給每個人。
我自己參觀過這座美術館,當時因為不久後還有其他活動,看得有點匆忙,這次「遍路」經過又剛好沒開,看來是要找時間,再去慢慢地參觀一次了。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2段31號
- 開放時間: 每週三至週六 11:00~17:30 / 國定假日休館
不忘過去的恐怖: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從楊英風美術館這側跨過重慶南路二段,斜對側的建築,很難不引人注目。
外表看似氣派的這棟建築,是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長的井手薰設計,轉角入口以「退縮而建」的手法構築,兩翼建物對稱設計,讓他勻稱的很顯眼。在當年,是日本時代的「台灣教育會館」,戰後,成了「台灣省參議會」開會場所。但隨著二二八事件發生,許多省參議員遇害,讓這裡曾為了見證二二八的重要歷史現場之一。
後來,美國仍是台灣邦交國的那個年代,這裡曾被當作台北美國新聞處;就算斷交後,也被用為美國文化中心使用,曾是許多台灣人接觸美國文化與國外事務的重要場域。
直到2007年,這裡掛上了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牌子,並至2011年正式開幕。
我只有來這邊參觀過一次,整個展覽館空間不小,主要展覽都位在二樓。常設展以二二八事件的經過與後續影響為主,從展出的史料我們能感受當時的沉重氛圍,也更加珍視現在擁有的民主自由。
而這邊從來不只是一個講述悲劇的地方,更是個倡議人權、民主議題的重要場域,身為時常關注時政,學政治學出身的自己,我之後有機會,一定還會再來參觀。
*延伸閱讀:展覽推薦│228國家紀念館常態展:直面黑暗,尋求真相
- 地址:台北市南海路54號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10:00~17:00 / 每週一(恰逢國定假日開館,次日休館)、春節期間、選舉日休館
華麗的美學宮殿:南海學園

農業部

建國中學
接著沿著南海路走過農業部,來到台北第一男子學府建中對側,我個人覺得是集南海路精華之大成的存在。
這個地方叫做「南海學園」,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第一批公共建設,也是台灣很早期就出現的文教設施群。
1950年代,隨著張其昀上任教育部長,在蔣中正的指示下,他開始於過去日本時代「台北苗圃」的其中一塊用地上,規劃「南海學園」。新建圖書館、藝術館、科學館、博物館、廣播電台等設施。這個刻意打造的文教區除了是中華民國遷台後首批公共建築群,也可稱為台灣首個文化園區。
南海學園不只是名稱帶有中國情懷,其建築更是。在這個以華南地區為名的園區,為符合官方意識形態,這裡的建築皆打造成北方宮殿式樣,也為台灣建築史的中國古典時期展開序幕。走在這些華麗的建築間,好像闖入某座宮殿一般。好在,這裡並非作為當年威權政府的機關所在地,而是敞開雙臂歡迎民眾走入,品味文化的藝文宮殿。
台版靖國神社

過去為建功神社的南海書院
南海學園的建築多是1950~1960年代落成,因其代表意義與歷史價值,至今都已成為古蹟或文化資產。其中歷史最久也最有故事的,莫過於現今稱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的建築了。
把時間拉回九十多年前的昭和三年(1928年),這裡還是個稱為「建功神社」的宗教性建築。這座神社的建立,是為了祭祀因公殉職人員,供奉自1895年以來在台灣的戰死者、準戰死者、殉職者、準殉職者、殉難者,不分台籍或日籍,最終魂歸同處於此被紀念著,可謂台版的靖國神社。
不同於日本常見的神社式樣,設計建功神社的井手薰稱,「『和式』是簡單樸素、清淡高雅的,『台灣式』濃厚的,以及西洋式更濃厚的,因此把這三者都調和起來,這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功神社採「漢、和、西洋混合」的建築樣式,鳥居是中國牌坊的外型,入門後的橋上有台灣廟宇常見的石鼓作為護欄元素,更在神社拜殿前,有座「神池」,神池的盡頭是西洋風的「手水舍」。而拜殿本體,是融合模仿自拜占庭、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然而,如今的我們已難以想像建功神社的原貌。因為到了戰後,他又搖身一變,成為宮殿式建築群之一,也失去了神社的功能。
不知是幸還不幸,在台灣,許多神社都被摧毀,或是原地大轉型成為忠烈祠、孔廟。但這座外型特異的神社不太一樣,除了石燈籠等明顯的日式符碼被丟棄,整體並沒有太大格局改變,只是被「加蓋」罷了。神社的拜殿,被用作「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閱覽室,並於1955年設計出黃色琉璃瓦的圓形攢尖頂,包覆在原本的基礎上,裏頭的圓頂則加上了國民黨黨徽(或是中華民國國徽,總之太像分不出來),並在兩側擴增為四合院的格局。
這裡從神靈之地變成書香之所,直到1986年國圖遷至中山南路的新館。如今,被作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書院。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書院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7號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9:00~17:00 / 每週一、春節期間、除夕休館
美術歷史殿堂:國立歷史博物館

植物園眺望歷史博物館
在南海學園另一個最受歡迎也最顯眼的建築,可能就是近年重新開幕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了。
造訪史博館的人,沒有一個不會被他那宮殿般的外型給驚嘆的。這樣仿明清宮殿的設計,很顯然的是戰後為求「復興中華文化」而出現。其實,史博館在最早之前,並非中國宮殿建築,而是日式的典雅樓房。
1916年,台灣總督府為慶祝治台20週年,辦了個「台灣勸業共進會」,為了迎接來訪的貴賓,總督府便於史博館現址蓋了座「迎賓館」,直到展覽過後,迎賓館轉型為「商品陳列館」,展示、銷售台灣與南洋的物產。這棟陳列館是兩層樓高的木造建築,與當今的樣貌截然不同。
戰後,這裡一度被當作台灣電信管理局員工宿舍,今天看來,真的很難想像當年這裡堆著生活用品,外頭曬洗衣褲飄揚的狀況。
1957年,隨著南海學園的規劃,這裡又改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成為台灣戰後首座公共博物館,展示物品包含前河南省博物館中原文物與戰後日本歸還古物,並隨著1961年於此興建「國家藝廊」,陸陸續續也展出多種書畫藝術作品,外觀也於1960-70年代多次改建,最終成為比原木造建築大上數倍的紅牆綠瓦宮殿建築。
我在上次參觀史博館後,才領悟到他的定位。台灣名稱相似的博物館很多,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是主打台灣史;而「國立台灣博物館」則是從鐵道文化到生命史、自然史、產業史等無所不包。那「國立歷史博物館」呢?我想,就是「美術歷史」了。
*延伸閱讀: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美學宮殿的華麗再啟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 每週一、初一、除夕休館
遊走綠屋瓦間

外觀如天壇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除了南海書院與史博館,這裡的其他建築群同樣都有著綠屋瓦與北方宮殿式的外觀,也同樣都是展示人文魅力的文化資產。如外型如北京天壇的「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這座於1957年由盧毓駿設計的獨特建築,最初被作為科學展覽館使用,直到2003年,該展館才移到士林新館,也就是如今大人小孩科普殿堂的「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在這樣古典的建築內展示現代的科學,聽來有些衝突感,但事實上,這座建築本身其實也並非純然的「中國風」,而是融合了一些西方藝術,所以本身就是兼容並蓄的。
在盧毓駿先生的規劃中,這座建築外觀雖然很「華」,但內部可是大膽的「現代主義」實驗。一走進去就能看到有仿古根漢美術館的迴廊空間、螺旋狀樓梯坡道與列柱式結構等,結合參觀者的垂直水平兩向動線。
此外,根據盧毓駿在1959於科學教育館開幕演講時,曾提及設計之初的五個願望,其中包含「防空建築之實踐」,因為中央內側的懸空圓頂構造,可以說是一個「防空室」。
在科學遠去的館舍,於不同單位間轉移。如今則穩定下來,成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其中一個分館,展示工藝設計的藝術之美,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可以很輕易貼近、很生活化的藝術。可說是整個南海學園僅次於史博館最值得看的場所,只可惜最近幾次去,沒有每層樓都開放。
*延伸閱讀:https://www.instagram.com/p/DIgnyV6xiPc/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 9:30~17:30,週一休息
其他建築如南海劇場,在那個剛解嚴的年代也成了都會文青男女的文藝啟蒙地、精神療癒所。許多小劇場在這邊奔放著自由創作的可能。如《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或是《暗戀,桃花源》等。
整個館舍群中,現為「聲音故事館」的獻堂館,最讓我驚艷。座紅柱綠瓦的兩層樓四合院建築內,有著趣味的廣播體驗,讓人能認識廣播、了解聲音的特色,也能實際體驗錄音,甚至實際拿拿看金鐘獎盃呢。

現為「聲音故事館」的獻堂館
遊走在南海學園的琉璃綠瓦間,雖然這裡的建築群看似在這民主時代不合時宜,但歷史悠久的文藝場域仍發揮著他該有的功能,持續為都會的人們帶來文化的能量。我期許這些建築群能夠持續的活化,並注入更多新的思維與創意,讓他能持續早期的魅力風景,吸引更多人們來到這,花上半天甚至一整天的時間,好好的在文藝展演中享受生活。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5號
- 開放時間:每週一至週五 9:00~17:00 / 國定假日不開放
*延伸閱讀:台北中正區│南海學園,不該過時的藝文宮殿
身心靈充飽電的一條路

國語實驗小學的斑斕外牆

植物園魔幻的樹叢
南海路走到最後,很大一部分都是台北植物園的範圍。最適合做為一趟台北小旅行的終點,走過南海路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展覽館、劇場、美術館,從中獲取滿滿的知識與藝文能量,最後在漫步於台北植物園的綠意盎然中,讓自己身心靈都完整的充滿電,為下一次啟程,積累蓄勢待發的能量。
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
- Wikipedia
- 水瓶子,《台北漫步》,2018,玉山社
- 凌宗魁聊建築,2023年4月13日,全日本最奇特的神社竟然在台灣?而且沒被拆掉!
- 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
-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楊英風美術館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關於遍路_:我們人生走過那麼多大街小巷,你是否曾仔細注意過路邊的風景與它背後的故事?敘事圈《遍路_》計畫,於2024年正式啟動,將記錄以北台灣為主的某一條道路,我個人的沿途觀察與事後的研究,希望能夠激發更多人走上路,仔細品味那些走過路過卻總是錯過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