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少女的第三個月,狀態:逐漸描繪出在南半球生活的樣子,體會年紀帶給我的美好與限制。
相較於第一個月的「無業」新鮮人、第二個月的「焦慮」疑惑者,逃跑期間的第三個月顯得特別平凡。
落地安頓好一切,重返學生身份,逐漸描繪出在異地生活的樣貌。在學校之餘,也開始在日復一日的生活建立規律清單:練口譯、複習西班牙文、做瑜伽、聽Podcast寫方格子……等。
時間的腳步聲在三月份格外安靜,但還是有些片刻值得紀錄:
1. 重返校園,享受界限感帶來的距離
這個月最值得紀錄的——回歸全職學生身份(這一年逃跑的藉口)。

回歸校園是我最期待的事,彷彿可以感染校園的青春,可以好好地當書呆子,不需要再因為工作而壓縮讀書、趕報告的時間,這是我對於「全職學生」的想像。
沒想到,在開學前一週的Welcome Week,看著滿坑滿谷的社團招攬攤位,我卻興致缺缺,甚至還在speed net-working的途中落跑。
事後,傳訊息和好姐妹說:我覺得好像過了那個最有活力、最想社交的階段了。然後,我們開始回憶起當年的輝煌歲月,不斷參加社團活動、不斷認識外系朋友,那幾年的生活彷彿沒有空白,極度充實。
大概也是那幾年玩地不留遺憾,現在才能以旁觀者的角度看這些「年輕人」的瘋狂。
開學之後,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逐漸開始跟班上幾個同學互動,讓我無法接受的是:我竟然與200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們在同一間教室!原來離開溫室之後,過去在各個工作單位總是最年輕的我,如今竟成為教室中最年長的,時間果然是無情的巨輪,讓人猝不及防。

因為肩上扛有著負擔與責任,加上嘴硬想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留學夢,在這裡的生活總是精打細算,限制外食、玩耍的次數,儘量把支出的傷害減到最低;相較於那些年輕的同學,還是可以拿著零用錢的年紀,還是可以畢業後再申請打工度假簽證,我確實嚐到年紀帶來的刺,不能忽略金錢焦慮、無視貸款保險這些必要性支出。
說不羨慕是騙人的。羨慕他們的年輕,也羨慕他們的大有可為。
儘管如此,在和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也發現身為阿姨的優勢——比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甚至,知道自己為何而來,也知道想要從這裡得到什麼。
總之,當回全職學生的第一個月,比起汲汲營營地拓展自己的交友圈,更多時候,我是以獨來獨往的孤僻完成自己想做、該做的事。
- 通過試譯,狂喜後又是一陣失落
逃跑期間的待辦清單之一是「挑戰翻譯接案」,在看完《隱形潛能》這本書後,我也不再糾結自己是否已經成為「夠格」的譯者,決定開始狂灑履歷、多寫試譯。
在一連串「靜候佳音」的回信海中,對於「謝謝您的時間」的內容已經是麻木不仁,甚至自暴自棄地安慰自己:這一年不管有多失敗,都還有個退路;也許我只適合活在一個安穩的溫室花園。

直到某個週五下課,我又收到一封翻譯公司的回信。
剛開始,看見「謝謝」兩個字時,就馬上收起手機了,因為我實在是再也不需要這些委婉地否定,直到在超市要付款時,才發現信中除了「謝謝」兩個字,還多了「請依所附文件內容說明提供資料」——站在自動結帳機前的我,愣住了。
重新再把那封信讀完,我開心到買了一盒滷味、一瓶白酒,決定要好好慶祝這一刻。
通過試譯之後,以為自己會成為那種帶著電腦、走進咖啡店、耗上一天的自由接案工作者;相反的是,我再也沒接到翻譯公司的信件,就好像是只給承諾的渣男,而我萬般呵護的期待充其量也只是缺愛(錢)的表現。
儘管如此,我還是要給自己一點的情緒價值——厚臉皮地跨出舒適圈,才真的能稍微看看不同領域的風景。
- 一人狂歡,安靜又滿足的三十一歲
這個月迎來新的一歲,為自己安排一場高質量的雪梨市區半日遊:在皇家植物園躺了一會兒的草皮、在雪梨港看了一場戶外的音樂劇、喝了平日需忌口的Flat White、吃了鮮嫩美味的牛排。
在這個商業化的年代,節慶活動早已淪為商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無論是情人節、聖誕節、跨年,甚至雙十一、雙十二,社群軟體都顯地特別熱鬧。一直以來,可能真的搞太多事情給自己瞎忙,這些節日常常也就傻乎乎地錯過,或只是跟朋友見面順道的藉口。

對我而言,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日,帶著些許傲嬌的心態:這就是專屬於我的一天,所以,我要好好慶祝!
儘管商人還是會在我的生日月份另闢一場針對我的戰役。
許多人也會在跨年時刻回顧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但我卻喜歡在生日這天做這件事,對我來說,選在成長的這一天做這件事,讓我覺得更具有代表性——檢視過去的一年,迎接嶄新的一歲,以我開始也以我結束的時間點。
然而,也許是跨過三十歲的門檻後,三十一歲反而顯得稀鬆平常。儘管在這裡認識一些好朋友,但在生日的這天,不知怎地就特別想要一個人過,想要和自己好好相處,所以,梳妝打扮一番,換上喜歡的洋裝,拿著喜歡的包包,享受著一年之中最喜歡的日子。
用金錢堆疊的放縱——下午茶、音樂劇、牛排與啤酒,為自己安排一趟很棒的生日之旅,甚至玩到午夜時分才捨得回家。
回程的火車上,我在手機的備忘錄寫下:

「原以為去年的生日禮物足以讓我安份個幾年,沒想到,隔一年的我竟然在雪梨享受著音樂劇。我喜歡寫日誌,習慣安排所有的待辦事項,但我的人生似乎從來就不照著規則走。儘管從日常逃跑看起來是逃避,但我還是慶幸自己的任性妄為,因為至少為我的遺憾、為我的心理狀態都誠實地交代了。」
「獨自一人過生日」聽起來孤單,卻是我刻意製造的孤僻感,就算沒有朋友準備的生日蛋糕、禮物、聚餐,我還是自顧自地在雪梨玩地挺自在。
結尾
當回全職學生是幸福的決定,當一個海外留學生更是奢侈的幸運。

逃跑期間的第三個月,
在這個月迎來我的三十一歲,深刻感受到年齡帶給我的美好與痛楚。
也許已不再擁有無止盡的社交能量,也許已不再享有年輕帶來的紅利,但我卻不會覺得比同班同學年長的我是虛度光陰。
也正是因為有著過去工作職場的蹂躪、人際關係的磨合,現在的我才能以「過來人」之姿,告訴他們不需要慌張,因為你們還年輕、還有好幾年的時間可以去試、去累積、去揮霍,不要像我一樣,從大學時期就想做的翻譯,直到30歲才跨出這一步。
真沒想過,一直以來極致任性的我,也會說出這種老生常談(笑)。
在第一篇逃跑日記問自己的問題,這一年的我該何去何從、長成什麼樣呢?
答案依舊未知。
但在這個月的收穫是感激過去帶給我的「底氣」,讓我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就算一個人慶生也樂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