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玩MBTI
主持人將我們分開為四類人:
ST:實際,重事,現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喜歡使用已證明有效的通訊方法。
SF:實際,重人,友好。藉個人經驗去幫助人,喜歡討論有關人實際需要的問題。
NF:熱情,洞察,友好。憑洞見建立別人,喜歡富有創意的方法去溝通。
NT:邏輯,機靈,理論。藉理論框架解決複雜問題,喜歡辯論有關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隨後的遊戲,主持人挑戰我們用最不擅長的方式,遊說對方經營福音咖啡店。即是NT人用SF的方式說話,SF人用NT的方式說,ST人用NF的方式說。
主持人認為,我們很難裝扮另一類人,會不夠"真",反而不好。但別人的真,又會讓人覺得他不夠真。他認為,別人的不夠真,才是他的真。(er... 是旦啦)
相比起「包容」這種高姿態的字眼,更好的是「欣賞」吧。主持人認為,每個人重視的東西不同,才引致不同的觀點角度。
活動中的一個小插曲是,在演繹完畢後,主持人問我們在裝對方時有何感受?在聆聽對方時,又有什麼感受?
NT的人很誠實,就如實將事情分析了出來。
但有SF的人聽在耳裡時,卻是有另一種理解和感受 ── 你覺得我理據弱 = 令你不高興。干嘛覺得我令你不高興,豈不知你也有令人不高興嗎?( 所以?不高興都藏起來好了?他覺得「我一直在包容你,只是你不知道?」、「只是你一直不知你也會傷人?」) 表達不高興 ( 假設是) 就等於不知道自己有令人不高興,不知道別人有包容自己?( 什麼邏輯?)
但我認為,NT人並沒有將事情"take it so personal"。NT人沒有不高興或反感,只是在分析事情。
但受傷的SF的人,決定反攻:"你對此反感,沒想過別人也因你的說話方式而反感嗎?"
這是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東西吧?這樣混起來談,感覺很混亂。
起初我的感受是,對這位SF人來說,他無法區分好理據和壞理據能帶給別人不同感受。但更貼近真相的可能是,他不是在想理據,他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有沒有令人不高興。哪管是好理據和壞理據,令人不高興 = 不好。
然而,當他面對這受傷,他選擇了還擊,更是帶有令人不高興的意圖,這可能是不成熟的性格表現。(即使他美其名是為了啟發對方 ( 有其他表達方式),事實上他也承認了有攻擊的元素,因為感到受攻擊)
假如四種論說方式,都是平等而沒有道德高低,那麼如果對某種說法不滿、反感,應該反省的是自己吧?(會否有更深層的意義,例如「對方是在覺得我蠢嗎?」受損的自我形象,或引來更大的反彈)
但惡意是真實的存在,總有些時候,一些令人反感的表達不是因為方式不同,而是它真的帶有惡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