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星期,已聽見友人談起《看我今天怎麼說》,他們說很好看,只是我沒有動力一定要去看看。
恰巧老公早放工,有一點拍拖時間,當我查看有什麼好電影看時,就找到《看我今天怎麼說》了。
感恩幾年前在宣教聚會認識了少許聾人群體的事,因為有個「底」,很快就明白他們著意的位置在哪裡。
回想起,當年有服侍聾人的人,強調他們不是「聾啞人士」,而是「聾人」。因為他們不是啞的,只是聾了,但因為聾了,所以影響了發音。
此外,讀文字也不是最方便的溝通方法,因為沒有與聲音連繫上的文字,原來要記起上來十分困難。
因此,對聾人最方便的語言是手語。
而且,各處鄉村各處例,世界各地的手語都有所不同,正如我們有不同的口語。
聾人群體也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要傳福音給他們,必須先明白他們的處境。
主流教會要接納聾人,真的不容易,因為需要有手語翻譯。
而聾人要讀聖經,有手語聖經就比較好。
談談這套電影,它不至於只偏重一方的立場 ( 究竟是手語較好,還是盡力令聾人像正常人較好) ,嘗試兩邊的利弊都談及一下。
潛水員:盡顯聾也無障礙,懂手語變得十分有用。
攝影師:雙手無暇做手語,能說出口語變得有用。
女主角的經歷,突顯人工耳蝸的限制及手術的入侵性 ( 加上無法潛水,失去一點人生樂趣),使人們為手語再加一點分。
女主角母親對手語和「那些聾人」的鄙視,盡顯社會人士因無知而來的歧視。( 同時亦明白她對女兒能否融入社會、走向上流而著急)
聾人的手語其實不只使用雙手,還會動用使用誇張的表情來表達自己。可能因為動作大、表情浮誇,容易使一般人有「粗魯」的錯覺。
有人問我,電影好看在於什麼?
我覺得它能帶出人物之間的張力、有戲劇衝突。又有好似幻愛那種"沉浸式"體驗。
故事內容有做功課,可以令一般人加深對聾人群體的認識。(圈內人話電影沒有新鮮感、又猜到劇情,另一角度看,即內容沒有太偏離他們的群體吧! ) 未必會有衝動去學手語,但至少對聾人用手語有多一點包容,也期望減少一般人逼使他們做「正常人」的情況。期望大眾能明白:有聾人,等於最好有手語翻譯,字幕不能替代手語。
問了一個圈內人,他品評電影比較嚴格:
電影藝術來說,很弱,但以這位導演來說,還好
演員的演出很好
故事情節有點老套
電影節奏感一般
//我同意影片有少少娘、矯枉過正也是「關愛電影」常見的毛病,最礙眼還是woke味的說教,戒不清某種捐錢廣告的guilt trip看官況味。社會課題,關懷弱勢,如果能少一點當自己慈善作品,教化觀眾,期待關愛,豁然就定位劇情片,達到商業成功不是更好嗎?基本上大部份電影都是關心社會的,剖開人性的,慈善包裝紙,大可不必。//
From 畢明 專欄
他覺得 畢明 的評論,七份一貶,七份六讚
這位友人,沒有留意的,是同志教會也是贊助人(?)之一。
即是這部電影自己也逃不脫迎合贊助商、金主的現實。( 電影中揶揄商家慈善家等,如何消費女主角)
我自己看戲時看得十分緊張,為著聾人能否被理解而著緊。
為著聾人被欺負而憤慨。
為著聾人強逼自己迎合大眾而傷心。
女主角學手語後:我第一次覺得自己在說話。
啊! 說話不等於一堆文字,說話的目的是表達自己,與人作思想交流。如果無法好好表達自己,能發出聲音,又有何用?
一句焫著火頭的是「不再有聾人」,「聾人」很失禮嗎?在這個追捧精英主義、優生學的社會,表面文明卻是不明白活在世上的真諦。「強者是為弱者而活的」,如果你很強,你不是要欺負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而有「弱者」的存在,才使「強者」生命圓滿,因為有「弱者」,「強者」才有機會發揮自己,活著找到意義。至於誰是強者,誰是弱者?其實沒有絕對答案,我們都互為強者、互為弱者,人類群體互利共生,承認人本身就有價值,而非由他的能力、外貌而定,這是給普世的福音。
無論如何,你也是被愛的。
無論如何,你也是配得的。
【看我內心怎麼說】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HcGGgeTgf/?
【從「不再有聾人」說起⋯⋯】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GvF8rpm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