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住你的,不是難題,而是沒被看見的「內在卡點」

擋住你的,不是難題,而是沒被看見的「內在卡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職場上,我們總是急著找答案、盯時程、抓資源,

以為只要努力夠多、效率夠高,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任務明明不難,卻拖了三天才開始動手;
明知道該開口說清楚,卻在會議裡靜靜點頭;
主管已經放權了,你卻還是下意識去問:「那這樣可以嗎?」


你以為是環境太難搞,其實,是你內在有個聲音正在拉住你。

raw-image

一、你看見了障礙,卻沒看見卡點


我們很容易看見明確的問題:

「案子太急、資源太少、部門不配合。」

但我們不容易察覺那些更根本的內在反應:

  • 「我怕提案被打槍」
  • 「我說出來萬一不被認同怎麼辦?」
  • 「我其實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外部障礙會吵,內在卡點很靜——靜到你以為它不存在。

但正是這些聲音,悄悄拖住了你的手、綁住了你的腳, 讓你在該前進的時候,選擇了原地踏步。


二、內在卡點,常常披著「習慣」的外衣出現


你以為那是你的人格特質、風格偏好,

但其實那只是你過去一次次被卡住後,自己築起的「安全路線」。

  • 「我這個人比較慢熱啦。」(其實是怕主動會被誤解)
  • 「先觀察一下比較保險。」(其實是怕自己說錯話)
  • 「等我準備好再說。」(其實是想等風險變零才敢動)


我們不知不覺被自己的自我保護機制綁架了行動力。

而這些機制,就是卡點的「保護殼」——你以為它在保你安全,卻讓你無法前進。


三、鬆動卡點,不是否定自己,而是開始懂自己


卡點的本質,不是錯誤,也不是缺陷,

而是當初為了保護自己而形成的應對方式,在現在的場景中變得不合時宜了。


要鬆動卡點,不需要大動作,不需要全盤翻新,

你只需要多問自己一句:

  • 「我這樣想,是出自害怕,還是出自判斷?」
  • 「我是真的沒時間,還是不敢面對那件事?」
  • 「我說“再想想”,是真的在思考,還是在逃避?」


鬆動卡點,不是逼自己更強,而是讓自己更誠實。


四、真正的改變,不是一次突破,而是一點點鬆動


改變,不是激勵講座裡的熱血喊話,也不是一夜之間的蛻變。

它更像是每天多跨出半步,每次多問自己一句,多停下來覺察一秒。

  • 從「先做簡單的」到「這個我其實一直在逃」
  • 從「我再準備一下」到「其實我已經知道要怎麼開始了」
  • 從「我不會」到「我可以試一次看看」


這些都是鬆動的開始,微小卻真實,不是華麗的突破,而是安靜的轉彎。


結語|有些困難,不是要解決,而是要鬆動


當你再次卡住,不妨先別急著找方法、找人幫忙、找誰該負責,

請先回到自己內心,輕聲問一句:

是不是我以為的「障礙」,其實是我沒發現的「卡點」?


因為真正卡住你的,不是前方的高牆,

而是你心裡那把還沒轉動的門鎖。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9會員
330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想要真正穩定成長?先從每天小小推進開始(Frequency),別小看一點點;再練習聽見自己的進步訊號(Feedback),哪怕只是個小突破;最後,學會感受那份屬於自己的小成就(Fulfillment)。這套黃金循環,不靠意志力苦撐,而是靠節奏感自然滾動。每天一小步,你就在悄悄打磨出更強大的自己。
想要真正穩定成長?先從每天小小推進開始(Frequency),別小看一點點;再練習聽見自己的進步訊號(Feedback),哪怕只是個小突破;最後,學會感受那份屬於自己的小成就(Fulfillment)。這套黃金循環,不靠意志力苦撐,而是靠節奏感自然滾動。每天一小步,你就在悄悄打磨出更強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