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蝦皮由於報稅資料引發眾怒,導致有部落客「實收102,被報收益4萬8」;也有社群留言「實拿一百多被報了一萬多」。
更引發關注的是,有人質疑蝦皮躺平並要求用戶自行向國稅局申訴,也有人擔心這背後牽涉「人頭帳戶」、「中資背景」,甚至直指蝦皮手續費調整頻繁,難以信任。
這一連串爭議,其實反映了一個被普遍忽略的關鍵事實:在社群經濟時代,個人創作者不再只是使用者,而是具稅務責任的經濟主體。
一、你以為的「靈活賺錢」,但這其實是一種新型態的經濟行為
以蝦皮的「分潤計畫」為例,只要綁定社群帳號、加入推廣連結,一旦有消費者在 7 天內完成購買,用戶就可能獲得現金回饋。
參加分潤、接業配、丟連結回饋,其實都是商業合作的一環。只要參與這些行銷計畫、賺到一塊錢,平台就有權認定你是「有收入的商業合作方」。儘管社群平台總以『輕鬆賺錢』作為分潤宣傳的主軸,這次的出包事件卻反而凸顯了:多數人忽略了這些收入背後所帶來的稅務責任。

關鍵字操作上可以看到蝦皮主要都是以「輕鬆賺取收入」的方向來做宣傳
蝦皮、YouTube、TikTok 等平台為何要推行分潤制度?背後其實有三大商業動機:
- 激勵創作者或賣家創造內容與引流:
分潤是讓創作者/賣家「參與平台經濟」的一種方式,透過實際收入回饋,提高活躍度與黏著度。 - 建立商業生態系:
透過分潤與聯盟行銷制度,平台可以擴大營收規模,把「經營」這件事外包給大量用戶,形成低成本、高滲透的流量體系。 - 平台自己也能從中抽佣:
例如創作者獲得廣告收益的60%,平台保留40%,這對平台來說是一種商業模式而非慈善。
平台分潤的本意是鼓勵創作與引流,產生「人頭帳戶虛報支出抵稅」的說法是對稅務操作的不理解。像蝦皮這樣的大型平台會有稽核與會計制度,虛報收支可能會被視為逃漏稅,或是大規模誤報會引發國稅局進行稽查。風險大於收益很多,更別說負面報導對品牌信譽的影響。
二、平台申報出錯,能怎麼辦?自救三步驟
這次蝦皮的錯誤申報引發輿論的另外一個點是,多數用戶與KOL表示客服要求用戶自行向國稅局申訴,對於平台冷淡的反應感到不滿。
事實上,平台報錯,平台有責,但「更正與證明」仍需由納稅人主動提出證據(平台紀錄、匯款紀錄)。如果平台沒有申報,自己有收入但沒申報,會變成逃漏稅。
遇到這個問題還能怎麼自救?
- 定期做匯款紀錄備份
如果金流往返頻繁,可以每個月或是事件結束都進行資料備份整理。
保留的資料類型有:
- 蝦皮/YouTube/Meta等後台的收入紀錄截圖(分潤金額、實際入帳)
- 銀行匯款記錄(看平台實際給你多少錢)
- 對帳單 or 合作紀錄信件/合約(若有的話建議保存)
- 與客服對話記錄(曾反映誤報、有詢問報稅方式)
- 到稅務平台查申報數字
進入「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如果是個人到「綜合所得稅電子結算申報繳稅」,用 自然人憑證/健保卡 等證件進行查詢:
👉Shopee / Google / Facebook 雖是海外公司,廣告分潤應是境內所得,應該在「其他所得」條目進行申報喔!
如果是業配或打賞收入,又屬哪個項目?應該怎麼報?推薦這篇報導供延伸閱讀👉網紅YouTuber要報稅嗎?工商合作、平台廣告收益認定一次解答
- 整理資料向國稅局「申請更正所得資料」
- 📞打電話或親自到給在地國稅局 → 表明是「平台誤報其他所得」,他們會指導你怎麼申請更正
- 📝書面或線上提出異議 → 附上你收集的所有資料佐證
最後一件小事,客服是信任的最後防線
這次事件讓另外讓我最有感觸的,是它的客服。
事情一出來,大家想找人客服幫忙,想搞清楚怎麼回事,結果遇到的是機器回覆、標準答案,甚至有些人根本等不到真人出現。那種「想要解決問題,卻一直被丟回原點」的感覺,會讓人對平台產生很多負面想法跟不信任感。
我之前在用淘寶時,AI客服其實蠻聰明的,分辨能力不差,而且如果真的有爭議,真人介入的速度很快,也會跟進處理。雖然那邊也有它的問題,但至少會相信「平台重視客戶」的宣傳。
以深層角度看待客服是,當一個人遇到無法理解或處理的問題時,產生的往往不只是邏輯困惑,還會伴隨焦慮、無力感與不被支持的情緒反應。如果客服只能用預設好的SOP來應對,那用戶無法安放的情緒可能會變成怒氣,或是累積到後來變成炎上熱點。
這正是為什麼像 ChatGPT 這樣的 AI 工具在新版中,也開始在回答前加入情感肯定語(例如「你的問題很值得探討」、「這是個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因為真正在意用戶體驗的服務者,知道資訊不等於理解,解法不等於安撫。
說到底,社群經濟是很靠信任在運作的東西。平台讓用戶賺錢、報稅、導流、曝光,一切看起來都很輕鬆,但一旦出事,誰接得住用戶的焦慮和問題?
客服,也許不是什麼重要角色,但在這個故事裡,它其實是平台能不能留住人心的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