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Ai生成
2025年4月26日,一場盛大的政治集會在凱達格蘭大道登場,訴求為「反綠共、戰獨裁」,直接對執政黨發出挑戰。
為何在野黨會以「綠共」和「獨裁」為詞,攻擊執政黨?導火線主要來自近期三起事件:柯文哲遭羈押、大規模罷免行動,以及所謂的「死亡連署書」事件。
在在野陣營的語境中,這三件事象徵:
- 執政後清算敗選政治人物(柯文哲遭羈押)
- 操弄政治手段罷免異己立委(大規模罷免)
- 藉司法之名行政治打壓(死亡連署)
而在另一方的理解中,則是:
- 犯法就應追訴,依法處理(柯文哲案)
- 公民參與正當行使民意(罷免活動)
- 打擊造假,維護法治(連署書爭議)
兩造對事件的詮釋顯然分歧,但即便如此,將台灣民主制度批評為「綠共」、「獨裁」,仍是過於誇張且不恰當的指控。
首先,台灣是實質運作的民主國家,這一點可從以下幾點具體觀察:
- 有言論自由,能公開監督與批評政府
- 有選舉自由,人民能選擇自己的代表
- 有新聞自由,媒體觀點多元並存
- 有集會自由,正如本次426遊行即為例證
- 多黨制蓬勃發展,提供選民不同選擇
因此,相較於「獨裁」,台灣更接近一個充滿民主機制與多元聲音的社會。
固然,執政者掌握行政與司法權力,難免引發「權力過度集中」的疑慮,但這並不意味可以違法妄為,或將一切批評簡化為威權主義。
更何況,將執政黨貼上「綠共」的標籤,除了激化對立外,也模糊了現實本質。若真視其為共產勢力之一員,難道不該效仿對岸,與之簽訂和平協議以求和解?若如此,豈非本末倒置?
畢竟,委屈求全的「和平」,未必是真正的民主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