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圖像到能量的轉譯與回聲
當我打開《情慾詩篇》,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在讀一本書,而是踏進了一場跨越三個時代的對話。這本書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層層被折疊又打開的能量場——語言的、視覺的、內在的。每一層都不在說教,卻讓我無法忽視慾望真正的樣子。
第一層,是詩。
那些來自 16 到 19 世紀的法國詩篇,如同身披情色之名的反叛者。他們以詩為刃,刺穿那個時代的道德表皮。不是為了煽情,而是為了活著。
在那個詩歌仍被視為神聖文本的年代,把情慾寫成詩,是一場安靜又驕傲的革命。 我讀到的,不只是性與肉體,而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如何用語言說出「我渴望」,即使渴望本身被視為污穢。
第二層,是畫。
由當代漫畫家所繪的插圖,將那些語言中的曖昧與暗示,一一具象。這不是補充性的圖解,而是一次次視覺的回擊。
這些畫不是取悅觀眾,而是在凝視他們:你怎麼看待身體?你怎麼面對慾望?你敢不敢直視自己? 如果詩是語言的顫抖,那這些畫就是身體的回音。它們將歷史的慾望投影在我們當代的視網膜上,暴露我們以為已經解放,卻仍渾沌的情慾觀。
第三層,是我。
我不屬於那個寫詩的年代,也不是畫圖的藝術家,我只是當代的一個觀者。
但我發現自己更想說的,不是這首詩寫了什麼、這張圖畫了什麼,而是—— 這些詩與圖之間,有什麼樣的能量在流動?而那能量,是如何進入我體內、佔據我心?
我開始看見:性,是固體;情,是液體;愛,是氣體。
這三種能量態,不是高低之分,也不是道德分類,而是慾望在我生命裡展現出的形狀。 不是誰教我的,而是我身體、情緒與記憶的回聲所說。
固體的性|觸碰與佔有的慾望形體
性慾是最具物理感的,它有重量、有邊界、有衝撞感,也有佔有慾。
它像一塊礦石,沉默地藏在體內,被壓抑久了,會硬化、龜裂,甚至爆裂。 它有明確的出口、可被滿足的行動結構,卻也因此最容易在慾望機械中遺失靈魂。
我曾害怕它的暴力,也曾誤以為它是親密的保證。後來才明白,性慾不過是一塊礦石,能否通透取決於我們是否看見它的質地。
液體的情|流動與感知的情緒能量
情慾則不急著抵達,它更像一種流動中的等待。
它從眼神滲出,從語氣滑過,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包圍你。 它喜歡停留在縫隙,擁抱那種欲言又止的暧昧,不需要實體,只需要感知的開口。
這是我最熟悉的能量狀態,也是我最容易沉溺的區域。
情慾總是在邊界遊走,它不摧毀你,而是讓你變得柔軟。
但柔軟久了,也可能淹沒。你若沒有自己的內容物,就會被別人的流動佔據。
氣體的愛|昇華與投射的靈魂渴望
愛慾最難命名,因為它無形,卻無處不在。
它最容易化為神聖,也最容易投射幻象。它讓我們想要成為對方的一部分,又常常失去自己。
我曾以為這樣的愛是高尚的,直到我在其中迷失,才明白——
真正的愛,不是蒸發自己,而是理解彼此的氣體怎麼共存。
當我們不再尋求控制,不再以愛為名索求完整,愛慾就能成為一種共鳴的氣流,帶著彼此升空,而非令人窒息。
結語:寫我自己的情慾詩篇
我買下《情慾詩篇》,並不是為了閱讀他人的慾望,而是因為這個命名本身告訴我:
情慾,也值得一首詩;甚至,情慾本身就是一首詩。
這句話在我心中開啟了一扇門,讓我開始看見自己的慾望地圖。不是從性別、角色或關係出發,而是從能量本身。
我無意重複那本書的語言與圖像,我只想誠實地記錄我的迴響:
性是固體,情是液體,愛是氣體。
而我,是那個不斷在三者之間行走的身體與靈魂。
後記|思想筆記 × 柔性力量的交會點
這篇文章原先以為會歸屬在「柔性力量」的分類裡,因為我談的是情慾,是感官,是自我與能量的細緻流動。但寫著寫著,我發現這其實是一種觀點的重組,是一次對語言、圖像與慾望結構的深層梳理。
我不是單純在抒發,而是在觀察、命名、轉譯。
因此,它也屬於「思想筆記」的範疇:是一篇橫跨文本、圖像與能量之間的閱讀筆記,也是一場柔軟地書寫、清明地辨識的思想練習。
有些文章,無法被單一歸類。
而我,也正是在這些模糊交界中,慢慢找到自己的語言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