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知道,我們一直在用力活著
有一次我送朋友一條酸痛藥膏,他問我:「你也會用這個嗎?」
我笑著說:「我用不到,我只會心靈酸痛,不會肌肉酸痛。」
他聽完笑了,然後很認真地說:「心靈酸痛這個詞很棒欸。」
那一瞬間,我發現,我們都懂——那種說不出來的痛,不是劇烈的,不會叫你哭喊,但會讓你半夜醒來、胃抽痛、肩頸僵硬。你以為只是累,其實是「心裡有一塊地方,一直撐著沒鬆開來」。
這就是我說的,心靈酸痛。
肌肉會酸,是因為你在長力氣;
心靈會酸,是因為你也在長某種韌性。
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是運動後24–72小時的正常反應,代表你的肌肉正在修復。它告訴你:
「你有用力,但沒有壞掉,請給我一點時間,我會變得更強。」
而心靈酸痛,也有點像這樣。
你在情感中嘗試溝通、在職場裡努力撐住情緒、在關係裡練習拿捏距離—— 這些都不會讓你當場崩潰,但會在某個夜晚,像緩緩滲出的酸,提醒你:「我需要修復。」
「代償」不只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也是情感的自我壓抑
如果腿太無力,身體會啟動腰部代償,長期下來,腰酸背痛就成了副作用。
心理上也是:
- 想哭但不允許自己哭,就用過度理性掩蓋情緒;
- 想要陪伴但不敢承認,就用過度付出換取連結;
- 害怕被看輕,就努力把自己包裝得很強大很獨立。
這些代償在短期內讓你「看起來一切正常」,
但久了,感受會卡住、情緒會沾黏、疲勞會變成慢性心累。
你不是懶惰,也不是矯情,
你只是一直在用錯誤的方式出力,好好活著這件事,沒有人教你怎麼做。
所謂「心靈沾黏」,就是你無法放下的,不一定是人,而是模式。
「沾黏」這個詞原本是肌肉筋膜黏結的一種說法。
受傷後,如果沒有正確修復,組織之間會亂連,造成活動受限、牽扯疼痛。
情感上也一樣:
- 你明明是在回應眼前這個人,卻總是帶著過去未解的情緒;
- 你以為是對現在的無力,其實是舊傷未解;
- 有些關係讓你走不開,不是因為對方真的重要,而是你在裡面卡住了某個角色——懂事的小孩、永遠的拯救者、不能軟弱的那一個。
所以說,情緒卡住的,不一定是事件,是角色與自我期待的沾黏。
「自憐」不是修復的敵人,但「一直撐」才是。
你說得很對:
「心靈酸痛也是正常的,不需要太自憐。」
這是一種成熟的語氣。
不是否認脆弱,而是說:
「我允許自己有痛感,但我不讓自己淪陷。我理解這是修復,不是崩潰。」
這就是柔性力量的核心:
不硬撐、不退縮、不陷落。
就像筋膜需要溫熱與時間慢慢鬆開, 我們的心,也需要空間與節奏慢慢和自己重新連線。
如果酸痛是一種回報,那我們也該為心靈的酸痛準備一點什麼
肌肉酸痛可以按摩、伸展、熱敷;那心靈酸痛呢?
這是我為自己設計的小小回復練習,也許你也可以試試:
- 感受:按摩完、洗完澡、關燈前,輕輕問自己一句話:「今天最痠的,是哪裡?」
- 不批評:不說「我怎麼又這樣了」,而是說「喔,原來這裡在告訴我些什麼」。
- 選一種溫柔回應:
- 背貼牆站立,深呼吸三次。
- 寫下一句此刻想對自己說的話。
- 或者就靜靜躺著,手放在心口,什麼都不做。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是你在說:
「我願意從硬撐,過渡到真正的照顧。」
這就是修復的開始。
結語|酸痛不代表你壞了,代表你活著;
懂得修復,才是柔性力量的開始。
有些酸,是痠得值得的。
因為你正在學會不靠硬撐,而是靠慢慢地、安穩地、照顧自己活下去。
—
如果你此刻剛好也覺得某個地方在痠,
請你別急著好起來, 先慢慢感覺, 然後允許自己不急著變強, 因為你已經在變柔韌的路上了。
這就是柔性力量的樣子:
不是變得堅不可摧,而是,終於學會了怎麼回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