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我選擇不說
不是因為可恥或見不得人,而是因為——我不想多作解釋。
我們都經歷過這種時刻:說出口的瞬間,就預見對方可能的評論、疑問,甚至善意的提醒。這些回應,往往會壓過原本單純的快樂與渴望。
於是,我選擇沉默。不是退縮,而是刻意為之的自我保留。
在執行這些「刻意保留」的行動時,我體會到一種內在靠近的感覺。保留一些不需解釋、不尋求理解的小片段,是一種穩定又溫柔的自我照顧。
小秘密,是一種主權練習
在華人家庭長大的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誠實、要分享、要透明,彷彿坦白才能代表信任與成熟。但當我們長期活在各種角色之中,情緒與渴望容易被壓縮、邊緣化。
過度透明會稀釋感受,過度解釋會耗損熱情。
小秘密不是疏離他人,而是界定心理邊界的方式。
它像是一間內在小屋,對外保有通風,但不需打開每一扇窗。 當我們能夠清楚界定這樣的空間,情感才有容身之處,自我才有歸屬感。
柔性力量,是安靜地堅持自己的渴望
閱讀《給我40歲的女兒》時,我從書中體會出兩個觀點:
- 有些事,就算會挨罵也值得去做,因為那是你的靈魂在輕聲說話。
- 當你的時間經常被視為公共資源時,願意「偷偷」為自己安排一件小事,也是一種照顧。
這兩個體悟幫我重新定位了「不說出口的行動」:
它們不是任性或不成熟,而是清楚知道什麼對自己重要,並願意保留下來的實踐。
當我們長期處於回應他人需求的角色中,常會對自己的渴望感到不好意思。這種「偷偷」的心理策略,反而成了一種喘息與重組的空間。它幫助我們在不破壞關係的情況下,逐步找回自主權與內在秩序。
對自己心動,也可能讓人感到害羞
在與自己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會對某些自我行為感到羞澀。
不是因為錯,而是因為不習慣。
當我想承認「我其實蠻喜歡這樣的自己」、「我希望為自己多做一點什麼」時,會出現一種微微的心理遲疑。
這種害羞,不是阻礙,而是一種正在轉向自我凝視時的中介情緒。
它提醒我,靠近自己,也需要時間與練習。
柔性,不是妥協,而是沉靜而有界的選擇
柔性力量不是消失自己,也不是凡事順從。
它是一種在內部建立秩序的方式,讓我們能夠——
- 在不被理解時,依然維持自己的選擇;
- 在充滿義務的生活裡,留下一段只屬於自己的時間;
- 在無法改變他人看法時,仍相信自己的判斷。
柔性力量沒有喧嘩,但有方向。它不是讓你變得更乖,而是讓你更穩定地站在自己這邊。
與自己連結的練習:從日常開始
柔性力量不是理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你想開始嘗試與自己更靠近,不必一開始就翻轉整個節奏,你可以從一點點開始。
以下是幾種可實踐的日常行動,幫助你重新與自己建立連結,也讓照顧自己不再只是抽象概念:
✦ 私密小儀式:建立安心的空間
- 晨間儀式:每天早上保留五分鐘,不碰手機,泡杯飲品,靜靜地坐著。
可以試著在筆記本上寫下:「今天我想對自己說的話」,替一天定下溫柔的基調。 - 睡前儀式:拉上窗簾、關掉刺眼燈源、點個香氛。
用輕柔音樂或簡單按摩為自己收尾,提醒自己:「今天做得很好,辛苦了。」
✦ 跟自己約會:做一些不需交代的小事
- 一人下午茶,安靜閱讀或放空,都是好方法。
- 獨處散步,拍下路邊的小花,提醒自己:生活中仍有許多值得看見的微光。
✦ 自我陪伴:傾聽內在的聲音
- 問自己:「今天過得怎麼樣?有什麼話想對我說?」不用急著回答,只要聽見就好。
- 若情緒浮現,可以用自由書寫方式釋放,寫完不必保留,撕掉也好,那是告別而不是逃避。
✦ 與自己心動:讓感覺成為習慣
- 給自己一個擁抱,默默說:「我愛你,我會陪你。」
- 買一支新筆、一塊喜歡的香皂、一杯只為自己點的飲品,當作對自己的小獎勵。
💡 最後想說的話
柔性力量,不在於我們變得更堅強或更有效率,而是我們願意靜靜地與自己站在一起。
那些不解釋的小決定、那些保留的小片段、那些在沉默中完成的自我照顧,其實正是一種真正成熟的表現。
願你在與世界交手之餘,也記得與自己相處。
▍延伸閱讀:柔性力量與中年轉化
- 《給我40歲的女兒》|韓星姬
韓國精神科醫師媽媽,寫給女兒的38封中年提醒信。探討如何在照顧與責任中,重新找回主體性與自由。 - 《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詹姆斯・霍利斯
榮格心理學視角,描繪中年作為靈魂轉化的節點,強調接受矛盾、整合經驗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