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插管與氣切的抉擇

第十三章 插管與氣切的抉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AI生成圖

AI生成圖

文/喬正一

在前文我已提過,從每年國曆的十一月開始,一直到農曆除夕前,都是母親身體最容易出狀況的高危險期。奇妙的是,只要她能撐過這一段危險的時間,往往都能平安無事。因此,這幾個月,我總是繃緊神經,像備戰一樣的過日子,戰戰兢兢地過著每一天。雖然年年都祈求老天保佑母親不要生病住院,可該來的還是會來。

某年的十一月,我還在外面和朋友聚餐,飯局進行到一半,手機突然響了。是外傭打來,說母親突然全身發抖。我立刻請她幫忙量體溫,結果竟然飆到三十八度多。我當下立刻向朋友道別,叫了計程車衝回家,再火速送母親到台北榮總急診。診斷結果是肺炎,還好送醫及時,搶在黃金急救期內,成功壓住病情,沒有繼續惡化。

不巧的是,那一陣子病房爆滿,我們在急診室待了整整三天。雖然我早就簽了「拒絕插管同意書」,但這幾天還是陸續有醫師來問我:「病人肺部感染蠻嚴重的,如果惡化,可能會呼吸衰竭,您要不要考慮插管?」

老實說,我真的被問得很煩,但我還是耐著性子,禮貌但堅定地回答:「這問題已經被問過很多次了,我的答案不會變——不插管。」

母親因為肺炎多次住院,每次都在生死鬼門關前與死神拔河,我早已歷經多次「要不要插管」的天人交戰。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醫院裡的年輕住院醫師多半會「照本宣科」堅持家屬一定要同意插管,如果家屬不同意,他們可能會流露出憤怒、不解的態度,甚至跟你爭辯一番;但那些資深的主治醫師,可能因多年的臨床經驗,加上人生閱歷足夠,反而比較能設身處地尊重家屬的選擇,也比較能以同理心理解家屬的掙扎與難處。

插管這件事,對於高齡且身懷慢性病的病人及其家屬而言,是一道生死的大選擇題,我不會逃避,我願在這裡誠實與大家分享內心的真實想法。

二十多年前,我的父親就是在插管與氣切的苦痛中離世,那一段慘痛的過程,我們全家都親眼見證,迄今餘悸猶存,心裡留下的創傷與陰影,至今仍難以磨平與除去。

當時,母親已經九十一歲了,我曾當面反問醫師:「你能保證插管之後我的母親一定會好起來嗎?如果插了管,卻無法拔除,那到時又該怎麼辦?假設今天是你自己的父母,你也會選擇插管嗎?如果不會,那為什麼一直要我點頭答應?」

母親待在急診的那幾天,護理師一天三次幫母親抽痰,光是插根管子進鼻腔、深入肺部的短短幾分鐘,她就已經痛到全身掙扎、聲嘶力竭地哭喊。倘若真要插管,為了防止她拔管,就勢必得把她的四肢束縛在床上,那樣的存活,還有意義嗎?豈不等同重演我父親當年的歷史悲劇?

我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我很明白遺棄、虐待甚至殺害父母,都是人神共憤的重大惡業,比如現在很流行的「斷食善終」,美其名是「善終」,但究其實就是一種「安樂死」,換湯不換藥而已,看似溫柔慈悲,其實就是一種包裝了「善終」美名的「殺父殺母」惡行,這在佛教的角度就是重罪,這樣的行為不僅現世不得善終,還將墮入無間地獄,萬劫不復。

但問題是,拒絕插管,難道就是殺父殺母的不孝惡行嗎?不!我不這麼認為。這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是非題」,而是一道複雜的「選擇題」。我承認,插管有它的醫療必要性及效果,倘若它真的是一種錯誤的醫療行為,那麼全世界的醫界早就屏棄不採用了,但,它並非萬靈丹,不能保證康復,因為,我父親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慘痛失敗案例。

在急診室,有一位資深且強悍的女醫師找我談話,她也問及插管的選項,我坦白說出自己的立場,她聽完之後點點頭,語氣溫和地說:「醫學不是萬能的,我們不是上帝。如果你們真的思考清楚,我們會尊重你們的選擇。」臨走前她還叮嚀我一句:「你要照顧好自己,別讓自己累倒了。」

當母親被轉進普通病房後,護理長也和我聊起這個話題,她說她曾在加護病房工作多年,看過無數病人歷經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段路。她說,有的子女平常根本就不曾來醫院探望病危的父母,都是等到父母過世之後才不知從何處冒出來現身,然後,擺出一副大孝子及正義凜然的模樣痛罵醫師為什麼沒插管搶救;還有兄弟姐妹意見不一致,沒有共識,比如家中某一人簽了拒絕插管,另一個人卻跳出來抗議或提告,讓醫師很為難。所以即便有書面同意,醫師還是會口頭再三確認。

她最後補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插不插管,沒有對錯,關鍵在於——這個病人是誰。」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孝順,是出於對父母真摯的愛與感恩,而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表演孝道或迎合社會的期待。生死天定,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該走完的壽命,這是因果業報,你也可以說是天意。若一個人的大限未到、壽命未盡,那麼此人命中注定自有貴人相助,定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有驚無險、平安過關;但當大限及壽數已到,倘若硬是以醫療的手段去強撐風燭殘年的生命,搞不好反而讓一切更悲慘,「強摘的果實不甜」,生命末期的強行延續也只是一種苟延殘喘的折磨,最終只是把我們所愛的人變成了「科學怪人」。這樣的「愛」,其實本質上是一種自私與執念,能說是「愛」嗎?我認為,世間最偉大的愛,應該是適時的放手,讓至親有尊嚴地離世,一路好走,這才是善終的定義。

我不是醫生,我只是一個長期陪伴母親的照顧者。因此,她的病況,我最清楚。從她被診斷失智、心衰竭以來,每一次的住院都能有驚無險、平安過關頑強地挺過來,她的生命力真的很旺盛與強勢。因此,我始終相信:她的時辰,還沒到。所以每當有醫師再提起插管,我總是語氣平靜、態度堅定地說:不需要,謝謝,因為我不想再犯過去愚蠢的錯誤,並又對醫護人員說,如果,醫療對我的母親已經無效,那就讓她回家安詳地離世,因為我怕她找不到回家的路而焦慮。

《病人自主權利法》是臺灣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也是全亞洲第一部完整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目的是為了尊重病人的醫療自主決定權並促 進醫病關係的和諧,保障每個病人與家屬的知情、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的權利,讓病人能自己決定人生最後的醫療處置,也讓病人事前能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當病人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時,讓代理人代為表達其意願。生命無常,所謂「無常」,就是事出突然,充滿不確定性,一旦我們深愛的家人或自己遇到無常,難免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因此,我們真的有必要事先去認識與學習《病人自主權利法》,我會另外寫一篇文章來介紹這部法律的重點與內容,我相信,一定可以幫助到很多的病人與家屬,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我最後再重申一次,我從不否定插管或氣切的醫學意義與醫療價值。因為,倘若真的沒效,醫學界早就放棄這種治療方式了。我要強調的只是,不要做無意義的急救。若最後的結果是病人痛苦萬分地在插管中過世,我不認為那是「善終」,那是一種人間的「酷刑」,如果,換作是你或的家人,你們會怎麼選擇?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2會員
132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oe Chia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的媽媽變成了我的女兒》第十二章:外傭 這一篇,我們就來談一談外傭。談到外傭,我想,只要家中曾請過或者從別人口中聽說過的人,或多或少應該都聽過光怪陸離的故事,有一些故事令人搖頭,有一些則感人至深。
本篇是我陪伴失智母親住院的真實紀錄,從急診到病房,從日光室的沙發到加護病房,我見證了病痛中的人性百態,也經歷了身心極限的煎熬與奇蹟,每一次的出院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就。
本篇真實記錄了我在照顧失智母親的過程中,當醫療無效,瀕臨理智崩潰邊緣時,所踏上的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幻旅程。從北投行天宮的收驚、祭解法會,到神婆的渡靈儀式,最後到三龍法師的安神收魂符,一切看似荒謬,卻屢試不爽。我不是迷信,而是被現實逼上退無可退的地步。這不是一篇靈異故事,而是我活生生的長照筆記與日誌。
《我的媽媽變成了我的女兒》第十二章:外傭 這一篇,我們就來談一談外傭。談到外傭,我想,只要家中曾請過或者從別人口中聽說過的人,或多或少應該都聽過光怪陸離的故事,有一些故事令人搖頭,有一些則感人至深。
本篇是我陪伴失智母親住院的真實紀錄,從急診到病房,從日光室的沙發到加護病房,我見證了病痛中的人性百態,也經歷了身心極限的煎熬與奇蹟,每一次的出院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就。
本篇真實記錄了我在照顧失智母親的過程中,當醫療無效,瀕臨理智崩潰邊緣時,所踏上的一段不可思議的奇幻旅程。從北投行天宮的收驚、祭解法會,到神婆的渡靈儀式,最後到三龍法師的安神收魂符,一切看似荒謬,卻屢試不爽。我不是迷信,而是被現實逼上退無可退的地步。這不是一篇靈異故事,而是我活生生的長照筆記與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