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經濟「好轉」,真的就比較容易了嗎?
我去年輔導的一間品牌工作室,在疫情期間反而逆勢成長,卻在經濟復甦之後,開始感到不安。
他們跟我說:「好像什麼都在變得更好,但也更不確定了。」
我聽見這句話的時候,心裡浮出一個感覺:我們其實早就習慣了「逆境求生」的節奏,反而在「可以鬆口氣」的時候,感覺更像是要做一個轉彎前的抉擇。
這不是只有他們的故事。這是許多中小企業、個人品牌、微型創業者,正在一起走進的現場——經濟慢慢回來了,但回來的,不是我們原本熟悉的那一種市場邏輯。
而是另一種混合了機會、壓力、加速與重構的新賽局。
O|Observe|復甦之下,未必是穩定的地面
去年2024初,從南非到台灣,從東南亞到歐美,都傳來「經濟回升」的訊號。報告裡數字向上,但我觀察到的現場,卻像一個剛從地震中回穩的城市。
人們開始出門,但不敢花太多;
企業重新招聘,但不敢簽太長的合約; 投資有了意願,但更看重彈性與數據。
這不是「恢復常態」,而是一種「邊走邊試」的模式。
中小企業面臨的是一個兩面壓力:一邊是「你要快點回到市場」,另一邊是「但現在的市場規則已經變了」。
而這個變動之下,最大的危險不是選錯策略,而是——還用舊的眼光看待現在。
Q|Question|你真的準備好迎接「復甦」了嗎?
我想問的不是一個市場預測問題,而是一個品牌存續的核心問題:
如果接下來的經濟,是「彈性更大,但變動更快」的型態, 你用什麼來面對這樣的節奏?
這不是你準備了多少工具,而是你有沒有一個「內在節奏」能對應外在的不確定。
就像是打鼓的人,要先聽得見自己心裡的節拍,才不會在節奏忽快忽慢的曲子裡亂掉。
很多企業現在急著數位轉型、升級AI、導入流程,這些當然重要。但如果背後的「策略節奏」還是舊的,那只是把焦慮換一種形式跑出來而已。
D|Deconstruct|復甦之後的經濟節奏,其實像一首「即興演奏曲」
我曾經把現代市場比喻為一場爵士演奏——沒有固定樂譜,只有主題動機。
而現在的復甦期,就像是每個音樂人重新拿起樂器之後,試著即興協奏。
但如果你還用交響樂團的思維(全部對齊、流程一致、指揮統一),就會發現完全跟不上。
這時候,中小企業需要的是:
- 更靈活的資源運用方式:不是拼裝現成工具,而是要能根據情境快速重組資源。
- 即時數據的應變能力:AI可以成為你的即時參謀,而不只是報表生成器。
- 心態上的轉換:從「穩定規劃」轉向「彈性決策」,從「預測未來」轉向「即時校準」。
說到底,這不是一場比誰有錢、誰大、誰工具多的戰爭。
是比誰能在這種變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拍。
R|Reframe|不是等風來,而是練習在風裡找到自己的步伐
如果用O-Q-D-R-E的語言重構現在的企業策略,我會說:
你不能只做「回到以前的樣子」的努力。
而是要練習——如何用現在這樣的資源,走出一條「新的存在方式」。
這條路,可能不是「擴張」路線,而是「深化」;
不是「急著上市」的路線,而是「準備迎接長期波動」的策略。
當你不再試圖「找一條能讓我一路直衝的直線」,而是開始設計「能陪我一起轉彎的組織系統」時,你就開始真正回應了這個時代的節奏。
E|Express|你要準備的,不是萬全,而是內在的彈性
寫到這裡,我想給你一個小提問:
如果你只能準備三樣東西,去迎接這場新的「經濟復甦」,你會選哪三樣?
我的答案是:
- 一套可以快速整合變化的內部工作流程(而不是流程本身)
- 一個願意一起面對不確定的團隊默契(而不是完美分工)
- 一種在每一次市場訊號中,練習轉譯成行動的小節奏(而不是一張五年計畫)
我們不需要急著跑贏這個時代,
但我們需要練習——用自己的節奏,回應這個流動的世界。
這,就是中小企業真正的競爭力所在。

📎 留給你的練習提問
- 如果你要為自己目前的經營狀態,重新設計一套「能應對波動」的內部節奏,它會長什麼樣子?
- 你正在經營的團隊,是否能在變動時保持彈性而不散掉?
- 你有哪些資源,是可以重組、再利用的?有哪些是該放手的?
歡迎留言分享——
我在這裡,會一起陪你把這場變奏曲,練成屬於你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