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經常遇到一個場景:
創業者告訴我,「我現在需要找個顧問,幫我拉資源、拓通路。」 下一次見面,他說,「我最近找了個做商開的,請他幫我設計營運策略。」 我微笑點頭,心裡卻浮現一個提醒: 「你可能,把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混成了一種。」
這不怪誰。這是這個時代「角色模糊」的必然副作用。
顧問被期待像開發,開發被要求像顧問。就像導演被問:「你可以順便當演員嗎?」 而商業系統的誤用,其實常常不是知識不足,而是節奏不對、順序混亂。
這篇文章想陪你梳理這兩種角色的差異與關係。
也許你會發現: 問題不是「你找錯人」,而是「你還沒搞清楚,自己在哪一段旅程裡」。
|寫給在成長邊界上徘徊的品牌經營者|
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剛推出新產品,心裡覺得不錯,但賣得不如預期;
開了一場講座,現場反應熱烈,卻轉單率不高; 團隊很努力,但每次討論完都像繞了一圈,沒真的往前。
你開始想,是不是該找個顧問?還是該衝刺業務開發?
但一不小心,就落入一種「我是不是還不夠努力」的自責深淵。
我想跟你說的不是要告訴你哪一個角色比較厲害,
而是希望讓你——作為正在現場經營的你—— 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當下在哪個階段、面對什麼問題、真正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這,是你在混亂中為自己點一盞燈的開始。
O|Observe(觀察):我們卡住的,往往不是因為不夠努力
我曾經陪伴一位品牌創業者,她的產品質感、內容力、行銷包裝都不錯,但業績就是不上來。
她不斷加碼廣告、找更多通路,也參加很多行銷課程,卻越做越焦慮。
直到有天她跟我說:「我覺得我不是缺方法,我是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問題在哪。」
我們一起把這一年來的決策流程、團隊狀態、品牌傳遞方式一一攤開,她才發現:
她一直把「商業開發」的能量用在解「品牌定位模糊」的問題,
就像拿水桶去裝水,卻忽略了水管本身破了個洞。
好比說當時這一位品牌主理人電話打來焦急地問我:
「你可不可以幫我把這三個月的銷售拉起來?我們有些代理開發的名單,可能也要你一起幫忙開會提案…」 我聽完沉默了一下,反問他:「你覺得我是一位什麼樣的角色?」 他答:「就是你們這種策略型顧問,應該也能協助開發吧?」
這其實是一種普遍的混淆現象。
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人們傾向用「一個角色解決全部問題」,但這不過是效率焦慮下的短視應對。 當你期待顧問幫你打通人脈、追蹤進度、媒合對象時,你其實需要的,可能是一位商業開發者(Business Developer)。
而當你希望商開幫你看懂產品邏輯、重構營運模式時,你其實需要的,是策略顧問(Business Consultant)。
兩者都重要,但出場時機不同。
Q|Question(提問):你需要的是更大的聲量?還是更清楚的聲音?
很多創業者都在問:
「我要不要先找業務來推廣產品?」
「是否該找顧問優化系統流程?」
但更深一層的提問應該是:
「我現在真正要解的,是營收短缺的症狀,還是策略結構的根源?」 「我卡住的,是『看不清楚』,還是『做不出來』?」
這兩種卡,會導向兩種完全不同的支持角色。
一個幫你看清楚問題;一個幫你衝破眼前。
不妨問問自己:
「我現在的卡關,是在策略上,還是在執行上?」 「我需要的是路線圖,還是推進動能?」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攸關資源配置與組織運作。
如果我們把一間公司比喻成一場即將開演的舞台劇:
- 顧問像是劇本設計者與導演,他們負責幫你看清結構、分配角色、安排節奏。
- 商業開發像是製作人與通告統籌,他們負責找資源、談合作、推進現場。
當你在寫劇本階段,就急著找製作人,那劇還沒開始,資源就已流失。
反過來,當劇已經要上了,你還在討論結構,那演員只會更加混亂。
D|Deconstruct(解構):顧問 vs 商開,不同的是什麼?
|1|時間尺度不同
商業顧問像是建築師,幫你畫藍圖、算結構。看的不是這個月,而是這一年、這三年,你的系統能不能撐得住未來的願景。
商業開發像是工程隊,今天有訂單就開工、明天能合作就簽約。看的是這個季、這波流量,怎麼最快轉化為營收。
|2|工作焦點不同
顧問會問:「你是誰?為何而做?這系統穩不穩?」
開發會問:「這產品現在能賣給誰?怎麼快速成交?」
顧問處理的是品牌、結構與價值鏈設計;
開發處理的是人脈、談判與通路轉化。
|3|適用時機不同
當你還在:
- 品牌剛轉型、還在摸索方向
- 客戶回饋很分歧、不知自己特色在哪
- 團隊溝通混亂、角色分工模糊
👉 先找顧問,讓你回到本質,搭建可長可久的經營基底。
當你已經:
- 品項成熟、核心訊息清楚
- 團隊穩定、內部流程順
- 只是缺乏曝光與營收成長管道
👉 請商開出手,快速對接市場,加速轉化成果。
從這裡我們會看見一件事:
顧問是在你「還不知道要去哪」時陪你一起找方向,商開是在你「已經知道去哪」時,幫你打開門、帶你進場。
R|Reframe(重構):如果你有兩個工具箱,哪個該先打開?
你可以把顧問和商開想像成兩種工具:
- 一個是 指南針:幫你辨認方向,對齊內外部的行動邏輯;
- 一個是 羅盤車:幫你在對的方向上快速前進,不偏不倚。
真正困難的是,我們常常在該停下來問「我在往哪裡去?」的時候,卻拼命往前衝;
或在該衝的時候,還在盤算完美策略,結果錯過時機。
經營,是一場順時而行的修煉。
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更知道什麼時候該跑、什麼時候該停。
我們還可以用「能量分工」而不是「角色對立」來思考
與其問「哪個角色比較重要?」,不如問:「我現在需要哪一種能量?」
顧問是一種「向內整合」的能量,協助你看見自己的底層邏輯與核心問題;
商開是一種「向外推進」的能量,幫助你找到資源連結與市場落點。
當你過度依賴顧問,會卡在「想得很美但走不出去」;
當你過度依賴商開,會陷入「跑很快但方向錯誤」。
最健康的做法是:
顧問設計飛機,商開駕駛飛機,而你是那位負責決定飛行目的地的機長。
E|Express(呈現):不是選邊站,而是站對時間點
最後,我想邀請你回頭問問自己:
現在的我,是處在「卡住不知道怎麼走」的混沌? 還是「知道要去哪,但不知道怎麼快點抵達」的卡頓?
你可以不用急著做選擇,
但當你願意這樣問自己, 其實,就已經開始轉動了。
無論你選擇顧問或商開,請記得:
顧問幫你種下能長出森林的種子。商開幫你搭起飛往市場的橋樑。而你,是這整件事的創造者。

最後,我想送你一段小行動練習:
- 拿出筆,寫下目前你最困擾的三個經營問題。
- 問問自己:這些問題,是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做」,還是「我知道但做不動」?
- 如果是前者,你需要策略顧問;如果是後者,你需要商業開發者。
也許你會發現:你不是沒找對人,而是你還沒準備好讓對的人進場。
企業經營從來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事,
而是懂得在哪一個關卡,讓哪一種專業,進來成為你的共伴者。
而我,也會繼續在你身旁,
像一道溫暖卻清醒的光,陪你慢慢走過創業者的孤獨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