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目標,是在心裡就先輸掉的?
我輔導過很多創業團隊,每一季開會時都說「這次我們要破紀錄!」
結果兩週後就因為工作量爆炸、人手不足、內外混亂而全部崩盤。
那些當初喊得多響的目標,最後往往變成一句讓人心虛的口號。
我也曾這樣。
特別是當資源少、變數多、壓力大時,
你知道你「應該」要設目標,卻又知道—— 如果目標太遠,就會失去信心;太近,卻又無法激發潛力。
這讓我開始思考:
我們要怎麼設一個「不只是存在報告裡」,而是真實能讓人動起來的目標?
這一問,就是我重新看待OKR的起點。
O|Observe(觀察)|有時候我們不是缺目標,是缺「能量設計」
我想起幾週前公司例會結束後,
我們團隊立了一個超硬的KPI:5個月內找到100位經銷商、轉換20位優質經銷、完成800萬營業額。
看起來合理,拆起來也有節點。
但回到日常,一整個禮拜,大家的腳步卻有些空泛與猶豫。
我觀察到一件事:
不是大家沒努力,而是「這個目標,沒有進到身體裡」。
它像懸在空中的一道旗子,大家看得見,但不知道怎麼靠近。
這也是很多小團隊在設定OKR時的關鍵卡點:
目標像個「指北針」,卻不是一個能讓人「動起來」的設計。
而這正是我們需要重新對待目標的時候。
Q|Question(提問)|真正讓你動起來的,是哪一種目標?
我開始回想自己生命中,有哪幾次「真的被目標點燃」的經驗。
一次是我在孩子出生前夕,明明身陷現金危機、壓力破表,卻在三天內排除萬難,籌到足以解燃眉之急的資源。
不是因為目標「寫得多漂亮」,
而是那一刻,我知道:
「這個目標,關乎我愛的人的未來。」
那種從內心湧出來的動機,
比任何SOP都更讓人有行動力。
所以我開始反問自己、也問我的客戶們:
「你現在這個OKR,是為了什麼活著的?」
「這個目標,有讓你心裡某個重要價值被喚起嗎?」 「還是它只是存在Excel裡、會議室裡,卻不在你的血液裡?」
如果答案是否,那也許你該重新設目標——不是重寫,而是「重燃」。
D|Deconstruct(解構)|讓OKR真正驅動行動的三個結構層
我在設計OKR工作坊時,不講制度,而是用一個三層結構來解構它背後的心理動力:
① 聚焦感:願景清晰、方向單純
越是小團隊,越不能多線並行亂槍打鳥。OKR的O(Objective)不是寫得多,而是「夠聚焦」。一眼看出團隊此刻最該做的那一件事。
② 可衡量 × 有期限 × 可拆解
KRs(關鍵成果)要像「攀岩的握點」:一手抓得住、能前進、能知道踩到哪一步。含糊的KPI是焦慮的來源,拆解後的里程碑才是信心的開端。
③ 情緒連結 × 內在價值綁定
這是最常被忽略的一層。
每個人都該能對自己負責的KRs說出:「我為什麼在意這件事?」 只有當KRs綁定個人的動機、價值、成就感,它才會從「任務」變成「動力來源」。
R|Reframe(重構)|從個人OKR到團隊共振的設計方式
很多人誤解OKR是公司目標的分工工具。
但我後來在實作中發現,更有效的做法是反過來:
「從個人動機出發,反向對齊團隊目標。」
我會這樣設計工作坊:
- 每個人先問自己:「這季我最想完成的事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 把這個動機轉譯成可衡量的成果(KRs)
- 再從團隊角度來對齊:「這些KRs能怎麼為團隊貢獻?」
這麼做的結果是,OKR不只是任務分配,而是一場集體點火的行動設計。
每個人都不是「被交辦」,而是「自己點火」,而火光匯聚,就形成團隊的能量流。
E|Express(呈現)|與其訂一個厲害目標,不如啟動一個真實連結
所以,如果你也常常在「寫出來很漂亮、但做起來很空虛」的OKR裡打轉——
我邀請你現在立刻,做一個「目標轉向練習」:
小行動練習|
- 寫下你今年最想完成的一件事(一件就好,不要複雜)
- 寫下它對你個人來說,為什麼重要?
- 拆解成三個可以衡量、具體實踐的KR(關鍵成果)
- 每天用5分鐘,確認今天有哪一個行動能靠近KR一點點
這不是為了報表。
而是為了讓你每天醒來時,知道今天的每一步,有方向、有意義。
因為真正能撐過困難時期的小團隊,從來不是靠指標活下來的——
而是靠「一群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的人」,聚焦、堅持、持續前進。
📎 文末小邀請
如果你正在為個人目標迷惘,或團隊KPI卡關, 歡迎加入【光之練習 ArtMind to Biz 的沙龍】。
我們一起練習設定「真正有生命力的目標」,
不只是達成,而是點燃你、帶你前進的那一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