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才新長的嫩葉為什麼有圓圓的缺邊?他們太整齊了,切工很到位,我確定這些不是我剪的。
是誰偷了我的葉子?
陽台的蝶豆,一如往常般生機盎然,只是春天才剛冒的嫩葉,為什麼現在就殘缺不全(FIG 1)?是誰偷了我的葉子呢?

FIG 1 豆科的蝶豆(學名:Clitoria ternatea),屬於多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卵形或橢圓形,互生,紙質。花朵富含花青素,可以泡茶飲用,幾年前我撒了朋友送的種子在盆土裡,重瓣的園藝品種,如今茂密攀爬在陽台北邊的角落。咦,今年春天才新長的嫩葉為什麼有圓圓的缺邊?他們太整齊了,切工很到位,我確定這些不是我剪的。
警語:
本文刊載之照片包括昆蟲。格友繼續閱讀前請自行斟酌。
我問黃瓢蟲「運將小黃」(FIG 2),葉子是不是你偷吃的?他搖搖頭。我又問褐金龜「合不攏嘴」(FIG 3),葉子是不是你偷吃的?他說「這個鍋我不背」。我再問蝸牛「阿宅」(FIG 4-5),葉子是不是你偷吃的?他不理我,酣睡中。

FIG 2 黃瓢蟲體長約4〜5公釐(其實蠻小的),頭部白色複眼黑色,前胸白色後緣有2枚黑點,翅鞘黃色無斑具光澤,觸角及各腳黃褐色,被我稱做「運將小黃」。運將小黃普遍分布在台灣平地至低海拔山區,這個季節我陽台也有一些。常看牠們在葉背低頭來來回回,其實不是在啃葉子,而是在幫葉子刷牙,吃葉上的真菌(照片中的葉子是台灣欒樹)。

FIG 3 褐金龜,體長約10~14公釐(相較黃瓢蟲稍大隻),全身暗褐或紅褐色,滿布細微刻點,各腳褐色,眼睛黑不溜丟的。褐金龜也是分布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為素食性(屬於農業害蟲),我陽台偶爾也有(笑)。牠食量大,被啃過的葉子像是被挖了地道,或挪威的峽灣,因此被我戲稱「合不攏嘴」,我對牠的到訪總是後知後覺。

FIG 4 陽台的珊瑚珠葉子坑坑洞洞,是誰這麼大膽啊?看齒痕,缺口不整齊,還有深淺層,推測是長住陽台的蝸牛「阿宅」做的好事。

FIG 5 我真的沒有冤枉「阿宅」喔。牠吃飽飽,往往走不遠,就躲在葉背下呼呼大睡。您瞧,我一蹲下身子就看到牠了,就在作案現場同一片珊瑚珠葉子。
陽台的嫌疑犯似乎都脫罪了。那麼,到底是誰偷了我的葉子呢?聽說女性做賊的嫌疑比例較低,真的嗎?
謎底揭曉…。
隔幾天,小偷被我撞見了,原來是一隻體型小小的蜂。牠飛得很快,我看不清楚,但不斷來來回回切葉子,這次被偷的是落地窗前的馬拉巴栗(光瓜栗)的葉子。我上網查,原來「會切葉子的蜂」就叫「切葉蜂」,英文也是(leaf-cutting bees)。哈哈,被我逮個正著(FIG 6-7)!

FIG 6 切葉蜂切馬拉巴栗(光瓜栗)葉子的連續動作(過程僅幾秒鐘):她(沒錯,是女生)的身體像一個圓規,以後腳當圓心轉動,同時以大顎切割出橢圓形的葉片,然後捲抱在腳下,像是巫婆騎著掃把般,把切下來的葉片帶去築巢造蜂房。

FIG 7 被切過的葉子其實還嫩綠,並不會枯萎。我手癢,把葉子摘下來排排站拍照。我覺得切葉蜂的切工精細,她宛如是大自然的藝術家。
那麼,為什麼切葉蜂要切葉子呢?原來是蜂媽媽要生寶寶了。她總是挑選嫩葉,把葉片像貼壁紙般一層一層疊上去,捲成圓柱狀房間,再下蛋(一室下一顆蛋,做成套房的意思)。為了讓將來孵出的蜂寶寶有東西吃,蜂媽媽還會預放花粉或花蜜在房間內,最後才用葉片將房間門封起來(FIG 8)。

FIG 8 陽台的鳥屋「愛的小屋」是我上街買的,但從來沒有鳥來住,這次被切葉蜂媽媽看上眼,正好讓她安置寶寶的嬰兒房,照片中捲成圓柱狀的葉子就是。如果捲葉很長的話,有可能裡頭有兩個或三個房間形成一長串,房間與房間之間也會用葉片隔開。
之後任由寶寶在房間裡孵化、成長、變蛹、羽化。根據我的觀察,在天熱的季節,蜂寶寶約花三個多禮拜的時間完成所有過程,然後離開房間(FIG 9-11)。

FIG 9 我手上收集了三個切葉蜂寶寶用過的捲葉房間,都已經成為枯葉了。其中兩個的外圍葉子已經被我撥開,露出橢圓子彈形狀的空蛹(手心中間),剩下的那個是完整的(畫面上方)。

FIG 10 近看空蛹,右邊是房間頭,門口已被羽化的蜂咬開;左邊是房間尾巴,隱約看得出有葉脈的紋路。空蛹殼捏起來稍微硬硬的。

FIG 11 也可以發現擋門用的圓盤狀葉片。除了觀察蛹本身,撥葉子時如果發現有中央鏤空的葉片,也是提早知道了好消息,代表蜂寶寶已成功羽化破蛹(也咬破房間門)離開。(編者註:有些葉子捲成的巢是空巢,裡面什麼都沒有,可以稱為假巢室,覆蓋在其洞口的葉子是不會有破損的)。
欣賞大自然的切工。
母親節近了,想起一首俏皮的應景老歌〈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據說從80年代末就已經紅遍全台灣,以後每年母親節前後也都會被(洗腦般?)播放很多遍。姑且不論它的歌詞中「獅子頭」、「紅燒鴨」她媽媽樣樣都精通,而我媽媽似乎都沒煮過(求證中);副歌反覆吟唱的「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曾經讓我小時候很困惑。我猜也許有人會想:天下的女人各個不一樣,為什麼當媽以後就一個樣了?(感概體會中?)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真的嗎?也想起我國小時,學校的園丁(沒有牌照的人類藝術家)很用心,會把一整排的榕樹修剪成各種可愛動物造型。今天我童心未泯,試著看看切葉蜂媽媽(大自然的昆蟲藝術家)的作品,是不是也都一樣呢(FIG 12-14)?

FIG 12 一樣是蝶豆的葉子,這次操刀的是愛心媽媽?

FIG 13 一樣是蝶豆的葉子,漩渦狀,這個媽媽有點暈眩?

FIG 14 一樣是蝶豆的葉子,媽媽牙痛,咬一半去看醫生?
網路資料上說,雖然切葉蜂外型和一般的小蜜蜂類似,但不像蜜蜂是群居蜂巢,切葉蜂是獨居蜂。儘管她們為了築巢(而不是為了吃),會偷我陽台的葉子,但其實她們只取所需(而不是吃光光),而且被切過的葉子也不會整片枯萎,再加上她們也採蜜,是植物傳播花粉的功臣,所以對我而言,牠們可是有益昆蟲喔。
如何辨識切葉蜂?
網路上還說,母切葉蜂的腹部有一簇金黃色的短毛(花粉刷)用來攜帶花粉,可以做為辨識的特徵(對比之下,一般蜜蜂攜帶花粉的短毛主要、或完全位於後足,例如後足脛節兩側,俗稱「花籃足」)。哎呀,看到這邊的格友們會不會納悶,小小飛行員飛來飛去的,要看清楚那些短毛長在哪裡,有那麼容易嗎?如果看不清楚短毛在哪裡,還能認出誰是切葉蜂嗎?別擔心,根據陽台觀察者的理解,會撲向葉子啃、啃下來當掃把騎的巫婆昆蟲,就是切葉蜂(FIG 15)!

FIG 15 切葉蜂有特化的大顎,常從植物的葉子上切取半圓形的小片帶走築巢而得名,這天我陽台似乎又遇到了,就在洋紫荊葉子上。她與我對峙著,是想跟我玩一對一鬥牛嗎?她眼神賊賊的,我猜她在等待下手的機會?
附提一:
母切葉蜂雖然有螫刺(公的沒有),但個性溫和不會主動攻擊人,陽台觀察者與牠們近距離接觸多次,也從來沒被牠們螫過,因此深深覺得「陽台有植栽,都市好賞蜂」(沒錯,陽台觀察者又在推廣綠意生活了)。在此也鼓勵格友們,如果居家遇到了,不用趕走她們,她們是獨居的藝術家媽媽(FIG 16);我覺得人類可以試著欣賞藝術,與巫婆媽媽們和平共處。
格友夏青青說文解字 (謝謝青青老師補充)說:「母親不是偷,她只是悄悄地將世界剪成孩子可以長大的形狀。😄 」我超級同意。

FIG 16 也貼一張切葉蜂媽媽勞作後的藝術拼貼。
附提二:
很開收到小鈴鐺通知,這次方格子配合母親節的即將到來,也推出應景徵稿活動,題目就是「♥️ 5 月主題活動:我的媽呀!母親節快樂! 」。格友們若還沒以關鍵字「#母親節」寫文的,動作請加快嘍(2025年5月16日23:59分截止,vocus 官方沙龍說的)!
PS 雖然巫婆媽媽不是陽台觀察者的媽媽,但她的確是來陽台當媽媽的(這話怎麼像在繞口令?)。嗯,那麼這篇「說,是誰偷了我的葉子…」可以讓陽台觀察者也當作是交卷了嗎(笑)?
【作者簡介】
作者熱愛生命,喜歡大自然;他住在都市,卻想種一座森林。透過一系列自家陽台攝影,他編著了世界上第一本聚焦於陽台生物的雜誌《陽台觀察者報告》。目前人生的志向是推廣陽台綠化,讓台灣的都市蛻變成森林都市。他們說,如果把花園和各種植物帶回城市,動物們也將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