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9
天氣:日頭赤炎炎
插秧後一個月,秧苗的個頭又長了不少。深溝鄰近田區的稻子一片綠油油,看著相當舒服。今日課程,是要處理福壽螺以外、另項惱人的新問題,也就是「雜草」。一段日子過去,隨稻苗長至一定高度後,茁壯的枝葉不再那麼幼嫩而脆弱,福壽螺的傷害與威脅逐漸降低,但千萬別高興得太早,取而代之的,是稻苗旁接力冒出的雜草(欲哭無淚)。

誰是稻子?誰又是稗草呢?當然,絕對不可能只會長這兩種草喔
文昌老師先讓大家辨認一下田區可能會出現的雜草種類,其中,與稻子長得極相似的「稗草」絕對是大魔王。同屬禾本科,本就為植物界的近親。在稗草還沒長大的時候,傳統農業會進行所謂的「娑草」。即農夫會以雙手抹遍整片田土,讓小稗草淹沒在其中、失去生長條件與機會。但老師說,這種方式太辛苦,所以就略過此一步驟。加上,稗草長的速度其實很快,就此刻共有田區的情況來說,直接進行「撿草」即可。
回到稻子與稗草的差異上,從顏色來看,稻子是明亮的淺綠色、稗草則是稍微深一點的墨綠色(更接近青蔥色)。就外觀而言,稻子的莖葉接連處有細毛、稗草則完全光滑;隱藏在土裡的根部,稻子是呈鬍鬚狀、稗草則是有粗壯的根系。乍看之下無異的兩者,在有經驗者的眼裡,從細微即能揪出不同之處。

在雜草群中搶救秧苗的大隊
接著,出發去共有田前,我們先去一處雜草叢生、持有者青松大哥果斷放棄的田區,拔一些還能利用的秧苗(大秧),回到田區進行補秧。好機會來了,這正是訓練大家到底有沒有學會辨認稻子、稗草的最佳時刻!大夥各自拿桶子在一片「生機勃勃」的田裡,尋找可用稻子的蹤跡。擅長觀察的我,很快就發現,其實只要仔細看,兩者並不是非常難以辨認,從生長型態來說,稻子比較立體、稗草比較扁平,莖葉的分佈也有差異。
帶著倖存的稻苗,回到我們的共有田。就整體來說,情況並不會太糟,全是仰賴老師控制水位得宜,才讓雜草蔓生的情況不至於失控(果然還是經驗取勝啊)。我們先處理較明顯的缺漏,各自拿著一桶從上片田搶救出來的稻苗進行補秧。這次選擇正面迎擊之前略過、特別難處理的「深水區」。因為稻苗高度有限、底下泥土又非常深,稻子比較難「站穩」。補完秧,看著稻苗東倒西歪的樣子,很懷疑到底能不能活(苦笑)。助教安慰我們,等到稻子根系長出來後,自然就會站直了,才放下心來(至少不是做白工...哈哈

你看,這樣怎麼叫人不擔心呢(嘆)
後來,文昌老師帶我們去看其他田區的稻苗生長情況。踏進深溝國小的教學示範田,感受不同田區的地利情況。相較之下,這裡的田區比課堂共有田來的深,稻子因此有著更嚴苛的生長環境,但從外觀來看、根本無從得知其艱辛。果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唯有實際深入情境、用感知親身體驗,才能了解事情的全貌,而不是於外憑空想像。
接著,更觀摩了曬田作業,以及稗草叢生的慣行田區(所以才需要施撒農藥啊)
中午回到慢島與夥伴們隨意共食,這次帶了自製蘿蔔糕,搭配共同店的有機蛋,做了經典的蘿蔔糕加蛋,與其他夥伴帶來的沙拉相互分享,簡簡單單就是美味的一餐。
下午的課程,去了文全老師家暢聊,彷彿農村諮商室的感覺(笑)。文全老師端出即將上市的「原來」宴請眾人,讓大夥搶先品嚐。它的味道非常醇厚,卻意外順口,散發著強烈的米香,甫入喉,後頭的濃烈酒香也隨之而來:好棒的酒(發自內心)。文全老師更拿出「鎮家之寶」(忘記名字了),酒精濃度逼近高粱酒,但渾然的米香和入口後溫熱的感受,不曾有過的味蕾體驗,榮登印象最深刻第一名。接著,在場另一位釀酒達人Sopia也不甘示弱的拿出兩、三支自釀的酒,相較之下,酒味偏淡、但卻多了些氣泡感,入喉相當舒服,冰冰的喝,已經可以想像在炎熱夏日,來上一杯身心靈會有多麽舒暢。各有千秋的兩種系列酒品,顯示出釀酒人的個性、風格和喜好,確實「酒如其人」啊!
一邊品酒,一邊就大家目前的務農過程、感受和疑問,相互交流。雖然大部分時間仍圍繞在種稻的實地操作和經驗談,但透過言談,我更想要了解的是,這群在深溝土地上扎根一段時日的人們,在拼湊屬於現代農村模樣時,每個當下的生命經驗,及身處其中的心境和體悟。當下的我想著,人生有捨才有得,一路走來,我總是對未來感到迷惘,但這次不知怎的,我卻鼓起勇氣說:「我想要種一片自己的田」,聽著心裏的聲音,表達最真實的渴望。這段日子,我感受到,種田時的平靜,正是我嚮往的日常節奏,用一種恬淡適中的逸致,在稻田、在菜圃、在花園裡,我享受著最舒適的生活步調。看似離群索居,但硬是把獨立個體塞進如出一徹的社會軌跡裡,我認為,才是當今最大的謬事。

一群人,有酒、有書、有咖啡,還有午茶蛋糕。就這樣,平淡卻有味的度過一下午,跟種田時的感受有些類似,很普通、很平常,但心志卻變得格外清晰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