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勤革命的想像中,共享單車與自駕車曾經閃耀如科技之星,讓城市規劃者與創業家都懷抱希望。然而十年過去,這兩項技術雖未全然失敗,卻也沒有帶來預期中的解放。
問題不在科技,而在我們對生活的理解過於單線。
一場「共享單車」的世界實驗:為什麼最終沒有共享結果?
2015 年,中國進入「共享單車元年」,數百家新創一窩蜂投入市場,五顏六色的車輛迅速佔領街道。ofo、摩拜等品牌一度成為城市風景,也讓全球都開始模仿。
然而,繁榮只是短暫泡影:
- 資本催熟,規模不等於永續:快速擴張背後是補貼競賽,車輛多、營收少,導致整體市場迅速崩盤。
- 停車亂象、維護困難:缺乏配套法規與停放規劃,造成城市管理混亂與民怨激升。
- 文化差異與氣候挑戰:歐美城市面對氣候與地形問題(如高緯度冬季、坡度地形),使得共享單車無法常態化。
最終,從中國的清場、矽谷的撤資,到台灣 YouBike 的「半公營模式」轉型,共享單車走過一輪淘汰與回歸,回到「公共運輸補充角色」的位置。
🚗自駕車:技術奇蹟為何止步於現實生活?
自駕車的夢想從 Google(Waymo)、特斯拉到 Apple 車計畫,十多年來從未熄火。但你有沒有發現:自駕車依然是展示品,而非生活選項。
我們在哪裡跌倒?
- 技術進步 ≠ 商轉可行:L4 級自駕雖已可在控制環境中行駛,但在**城市動態場景(行人、機車、臨停)**中仍然難以百分百可靠。
- 法律與責任界定未明:誰該為事故負責?如何與既有交通法規接軌?保險與監理制度遲滯。
- 基礎建設與資本門檻太高:要讓城市容納自駕車,需要道路感測器、5G 網路、高精度地圖,成本遠超想像。
結果,自駕車未能真正走入日常,依舊停留在示範場域與投資敘事之中。
當科技與通勤生活錯身而過
共享單車與自駕車的故事提醒我們:
改變通勤,不能只靠科技本身,更需要重新設計「生活與交通的接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