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系列
在導入任何產品、流程或方法之前,創業者應該先問自己三個問題,也就是 Golden Circle 的核心三問:Why、How、What。

精實創業就是一種從 Why 出發,逐步往 How、再到 What 的思維方式。它幫助創業者避免直接跳到產品(What),而是先搞清楚價值與假設(Why & How)。
很多人誤以為 Lean Startup 只是「快速推出 MVP」,或是「花少錢做出產品」。其實這樣的理解過於狹隘。
真正的 Lean Startup 是以「假設驗證為核心的創業方法論」,目的是:
- 釐清創業者對市場的關鍵假設
- 用最小成本驗證這些假設是否成立
- 在每一次實驗後快速學習、調整方向
精實創業不是為了節省成本,而是為了避免錯誤擴大。
什麼是假設?如何寫出能被驗證的假設?
創業初期的所有產品、功能、商業模式,背後都隱含著假設。
常見的關鍵假設類型包括:
- 痛點假設:「用戶真的有這個問題嗎?」
- 需求假設:「他們願意花時間/金錢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 渠道假設:「這些人在哪裡?我們找得到他們嗎?」
一個好的假設應該具備:
- 明確可觀察的行為標準(例:點擊率、轉換率、付費)
- 可在短期內驗證
- 有失敗與成功的邊界
MVP 不只是 demo,而是行為實驗的工具
最常見的錯誤是把 MVP 當作「產品原型」,而忽略它的真正角色:用來驗證假設的實驗工具。
設計 MVP 的思考方式應該是:
- 我想驗證哪一個假設?
- 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可以觀察用戶行為?(例如:Landing Page、Fake Button、預約表單)
- 這個 MVP 可以讓我快速獲得哪些數據?
如果一個 MVP 無法讓你學到具體行為或市場反應,它就不是有效的 MVP。
如何從使用者行為中找到真正的痛點?
用戶說的,與用戶做的,常常是兩回事。創業者要學會觀察「行為證據」,而不是只聽「口頭回饋」。
舉例來說:
- 他說他會用,但從來沒註冊 → 無效回饋
- 他沒說什麼,卻填了問卷、留下Email → 真實行為
找痛點的黃金法則:不要問「你會用嗎?」應該讓他「自己動起來」再觀察,著重在行為。
測試不是試運氣:教你建立一套驗證邏輯與標準
每一次驗證都應該具備以下元素:
- 清楚的假設內容
- 明確的行為指標(如:點擊數、轉換率、完成率)
- 成功與失敗的門檻標準
- 驗證時間範圍(幾天?幾個人?)
- 驗證完後的下一步行動(保留 / 修正 / 放棄)
有驗證邏輯,創業才有方向感。不然只是原地打轉,等運氣。
下一篇,將進入從 0 到 1 的市場實作篇,探討如何在還沒有完整產品前,建立最早期的市場驗證流程與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