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魂神器「鏡」
古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工欲善「鍊魂」其事,乃先利其鍊魂三寶器也。
鍊魂三寶器即:鏡、八階、身心靈關係圖。「鏡」的核心原則是「黃金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得到你所付出的」、「你願意人怎麼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之類被當成道德律的老生常談。但依吾之觀察,這個各家各派用以勸人為善的黃金律,並非後天人為約定成俗的道德規律,而是類似存於事物背後運行的推動原理的存在,是類似某種先天自然物理法則的規律。
即,這不是因時制宜因地而制的道德規律,而是由古至今千秋萬載依然運行不殆的自然規律。
古聖前賢感知這個規律,提出符合規律的處事態度,這才有了各家各派似同性極高的「黃金律」產生。
而依吾之所見,此規律只有很簡單四個字:「感受互換」。
寫長一點就是:「你帶給別人的感受會成為你未來的感受」。
這是鍊魂師最重要的核心決策工具。畢竟靈魂記憶的人生體驗是鍊魂的重點,「你帶給別人的感受會成為你未來的感受」便代表你未來的人生體驗就取決於你自己當下的作為。
認識「鏡」,理解「鏡」,解讀「鏡」,運用「鏡」,將可發覺命運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理想人生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想要體驗什麼樣的回憶將由自己決定。
話雖如此,傳授了數年,吾發覺,「鏡」這東西不是那麼多人能夠使用的。
不利於用「鏡」的主因
「你帶給別人的感受會成為你未來的感受」這句話就代表,如果「鏡」要運用的好,就要去理解預判對方的感受,心中要有「對方」的存在;若要影響更大的格局,那心中存在的「對方」數量就會相當龐大。
但要能承載「對方」的存在,首先要有「自己」的存在,否則「對方」將成為「自己」,「自己」也將成為對方的複製品,抑或傀儡。
舉個例子來說,受父母之命為討父母歡心想要孝順父母將父母時刻放心中的人,考進父母開心的學校,取個或嫁個父母歡心的伴侶,考取或錄取讓父母面子有光的工作,組個父母喜樂含飴弄孫的美好家庭,最後再辦個父母含笑九泉風光大葬的喪禮——這種情況下「自己」是存在的嗎?「自己」是否成為心中「對方」所願的複製品,抑或傀儡呢?
這例子可能會牴觸到某些人的價值觀,會引起反對。但身陷局中而做出反對的這個自己真的是「自己」嗎?做出反對的「自己」是否能發覺自己是根據什麼做出反對的呢?亦或什麼都沒想,僅是「應激反應」,僅是腦袋不適就為反對而反對了?這個「自己」追索到了深處,會不會發現,僅是被灌輸一堆社會制約的空殼?
這種情況放得更大後,例如想要影響更大的格局,要將數量眾多的「對方」放在心中,預判接下來所收到的「感受」,如果此時「自己」的存在並不明確,那自己會不會被為數眾多的「對方」吞噬,變得自己不像自己了呢?
這種被大眾吞沒的例子不難找,像是過於追逐市場而失去產品核心價值的品牌、滿足粉絲並聽從公司安排而失去個性魅力的偶像、糾纏在各方團體利益互動中而逐漸失去個人施政理念的政治人物等,均屬這類被為數眾多的「對方」意志吞噬的「自己」。
所以,「鏡」對多數人難用,甚至無用的原因,乃是多數人的「自己」並不明確也不扎實,甚至不存在,若勉強將「對方」放在心中,去考慮「對方」的感受,那當事人尚不成熟的「自己」終有一天必被「對方」吞噬,那「鏡」的鍊魂反倒有害了。
故此,為擴大足以學習「鏡」者的利基數量,便先得協助眾人將「自己」開發成形,這才有了給多數人方便使用的「八階」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