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年初John Williams加入美國陸軍航空隊,投身二戰。在加爾各達服役期間,他的說法是由於療養時出於無聊而寫下了第一本小說《只有黑夜》,1948 年出版,創作時他才22歲。
《只有黑夜》是一部及其沉重的作品,這部作品沒有太多劇情,卻極其細膩地描寫一場精神崩潰的過程。那些被文字具象化的心理狀態太過真實,不禁讓人聯想這些經歷是否包含了Williams在戰爭時期所經歷的創傷? 有人提到,John Williams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時常酗酒,他的妻子曾表示戰爭經歷與創傷持續包圍著他……
閱讀《只有黑夜》的過程令人窒息,儘管篇幅少易讀性高,但每讀一頁就彷彿一步步走入主角的神經錯亂與過往創傷中,直到最終的爆發無可避免地來臨。
小說以一場混亂的夢境開場,主角Arthur在夢中置身於派對,周圍或許充滿歡笑與熱鬧,但他卻僅感到一種無以名狀的壓迫感。夢的尾聲,他與一位孤獨沉默的金髮男子融合為一體,此時他才意識到原來這個原先陌生、孤離的人正是自己。
依照佛洛依德的理論,夢境往往暗示著一個人的潛意識,小說巧妙以夢境作為一個入口,一個引誘讀者進入故事的入口,同時也是一個心靈創傷的入口。
夢醒的世界,Arthur生活在幽閉與抑鬱之中。拉上的百葉窗,房間裡瀰漫著前一晚殘餘的臭酒氣味,煙灰與菸屁股散落滿地,這些灰暗與汙穢在他眼中不成問題,然而當他提到早晨,想起外面的世界,他卻覺得穢褻。
他對自己的極端厭惡。他看著鏡中的自己,滿是反感,同時又有一種疏離感,彷彿那張臉不是他的是別人的。他時常責備與羞辱自己,對於再一次無法達成自己的承諾既失望又羞愧。
他極度敏感,且精神耗弱,「稀鬆平常的、制式的、可預期的」─這些事情使他感到安心,而突如其來的電話鈴聲就足以讓他驚恐且焦慮。
他對外在世界同樣充滿敵意與嫌惡。他對咖啡廳服務生的揣測與嘲諷,揭露了他對他人的不信任。他以尖銳的語言描繪他人,但其實他人就如同一面鏡子,它映照出來讓人看自己最在意、最脆弱但同時也是最不能容忍的自己的樣子。
他既自傲又自卑,對於他唯一的「朋友」,他痛恨他的虛偽與膚淺,但同時又害怕失去這根浮木,即使他明白這段關係有多麼不健康,他仍選擇忍受,因為他害怕完全的孤獨。
童年的創傷如同一頭野獸時常冒出來,使他恐懼。他與父親的關係極端矛盾,他害怕父親,但同時又渴望獲得他的認同,這是一種典型的「創傷式依附」,即使受傷,但又難以割捨那份對愛的渴望。
父親的出現使他一再回到創傷的原爆點,但他同時又渴望透過父親找出修復修復的可能性。母親在他的記憶裡是模糊的,他時常在其他地方恍惚之間看母親的臉,但下一秒才發現不是。他刻意忘記母親,忘記母親的長相,忘記母親的死。
母親的記憶是他在人生廢墟中僅存的溫柔,
那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他想: 失落的時光。
但下一秒母親的遭遇,那個還是個孩童的他,那一晚的記憶,那一聲槍響,那染血的手,成了夢魘,覆蓋了所有母親的美好。
許多人認為這部作品在表現上仍顯稚嫩,加上《史托納》(Stoner) 高度成功且優秀,讓它更顯得難以匹敵。然而論第一部作品,加上能如此精準且敏銳描寫人物內心轉折與起伏,結尾簡潔描述,反而放大了主角內心的崩潰與荒涼,令人久久難以釋懷,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
⭐️ 期待啟明最近重出的《史托納》文庫本! (超可愛超精緻!)
⭐️ 一直以來都超喜歡啟明的設計,這本封面有著極緻的簡約之美,儘管乍看之下全黑,但其實其中包含了另一種黑的的樓梯設計,處處可見設計者的心思! 這本有上「2023年第二季OKAPI書籍好設計」!
✨ 歡迎按讚、留言與我討論關於此書或此書相關的概念與想法!
✨ 歡迎來逛逛我的 Instagram 閱讀人森 @justreadwithme_ ,今年也開了新的帳號紀錄原文書閱讀 ,歡迎書友們一起同樂!
✨ 我的GoodReads帳號在這邊: pollyreadings,歡迎有的書友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