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曾經這麼稱讚母親 :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梁啟超也曾在《新民說》寫道 : 「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
似乎古今中外,好媽媽都被塑造成一個有如超人般強大、無所不能的形象。然而母愛這樣的「超能力」,往往被解釋成女性自然的本能。彷彿妳好像只要成為了一名母親,不需要輻射蜘蛛咬傷就能成為蜘蛛人;不需要心型草強化劑就能變成黑豹,如此順其自然。
由女性生育和生養作為主要承擔者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成為超人一般的完美媽媽也是正確且必要的義務嗎 ?所謂女性,並非生來就是母親
對於大多女性來說,初次成為媽媽是人生中一個巨大的腳色轉變。( 雖然對男性來說也是 ) 但女性不只是生理上的重大轉變( 懷孕、分娩 ),同時還需要學習承擔母親的社會責任和身分、適應家庭及職場的多方面變化。
英國社會學家 安 奧克利 對66位初為人母的女性進行了精心採訪。他發現即使有丈夫的陪伴支持、家人的悉心照顧,即便是在如此理想的生育氛圍中,這場從生理到心理的人生裂變也會帶給女性莫大的心理動盪 ( Psychological Upheaval )。
並不是所有的女性在生下孩子後都能快速直接地認可自己身為「母親」的身分。她們可能因為某些複雜原因,無法在產後和孩子建立親密連結 ( Bonding )。
產生焦慮和迷茫的情緒很正常,這並不意味著她就是一位不合格的母親。她們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相處和適應新的身分。
但這種情況真的發生時,無論是新手媽媽自己或是周遭其他人,大都很難承認並直面它。
傳統的社會共識弱化了這場蛻變的過程性。所有人都在時時刻刻地提醒她們 : 母親的愛和本能可以戰勝一切。但是誰又說得清母愛和本能到底是甚麼東西 ?
無論妳事業多優秀,所有人都會希望妳待在家多陪陪孩子;無論妳手頭多忙碌,所有人都會要求妳對孩子要照顧的無微不至;無論妳生育多痛苦,所有人都會告訴你這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似乎,好像,一夜之間,「媽媽」這個身分就佔據了妳所有其他應有的身分。妳不再是誰誰誰的同事,也不再是某某某的女兒,妳是媽媽。
不做滿分母親,也可以
在現代這種「雞媽」的時代下,許多女性會竭力成為滿足所有人期待的完美媽媽。努力把最好的部分都給孩子 : 最好的嬰兒用品、最高級的教育、最營養的奶粉等等。
惡補育兒知識,每一步都照著專家要求的來,這些壓力都讓妳產生源源不斷的焦慮。似乎永遠都在緊張的狀態中,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
這些錯誤的心態加上產後身材走樣,生理困擾與養育壓力雙重夾擊下,不斷加重新手媽媽的負面情緒...
所以,總算有人替這些媽媽們出聲。英國的兒童心理學家 溫尼柯特 並不認可「滿分媽媽」的重要性。他認為 : 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 Good-enough Mother ),60分就夠了,就enough了。
在嬰兒出生不久的時期,「足夠好的媽媽」( 以下簡稱60分媽媽 ),會快速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讓嬰兒意識到自己是安全且能獲得穩定照顧的。但是隨著時間推移,60分媽媽不再全然給予孩子最好的照顧,而是讓孩子經歷少量挫折並根據嬰兒對困難的容忍能力做出調整。例如 : 60分媽媽放任寶寶在夜間餵奶前哭個幾分鐘。
這種輕微的挫敗感能幫助嬰兒從快樂原則邁向現實原則 ( 簡單來說就是要嬰兒認清事實,要學會妥協 )。讓他們意識到除了表達慾望,還需要向他人妥協。
不做100分媽媽,60分剛剛好。養育全程保持同理心和有求必應幾乎是不可能的,過度的寵溺孩子也只會降低孩子的認知發展和滋養壞脾氣而已。
足夠好勝似完美
前面所說,若母親以愛之名,試圖讓孩子在真空的安全環境下成長,很容易出現過度教養的問題。大量實驗證明,過度教養會阻礙我們孩子的情緒成長和執行功能,並導致他們長大後沒有足夠能力去獨立生存,面對挫折也會更加脆弱。
在許多中式的傳統家庭中,親子的邊界往往很模糊,家長總是將孩子看做自己的一部份,恨不得替他做所有事情 ( 虎爸虎媽便是如此 )。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自由成長的空間,並從中降低對父母依賴性。
在家庭中尋求合理的邊界保證每個家庭成員都能作為個體存在,又同時不會失去連接感。這個過程中,母親需要承認孩子不是自己的延續,尊重並協助他自己追求自己的人生。
此外,媽媽們也別過度苛責自己,要原諒自己的犯錯或失職。當媽媽對自己的缺點展現自我包容時,也向孩子表明 : 當他們自身遭遇困難也應該如此接納這樣不完美的自己。
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裡,我們不僅會讓所愛之人失望,也會對自己失望,不過這都沒什麼大不了的。成立家庭,養育孩子,這是多麼長久的過程啊。正是這些過程裡的小曲折才使我們更像一名人類,而這一次又一次的堅持付出都會讓各位媽媽們越來越好。
我是路,今天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但絕對是個比成功更重要的日子。祝每一位已經很棒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若是覺得文章的理論一大堆,廢話很多。沒關係,這裡總結 : 去抱抱各位的母親,去說聲平常不會說的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