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明明以前很勤快,到處走來走去,現在怎麼坐著不動?
有一天,你提醒她:「該洗手了喔。」
她站起來,走到水槽前,卻盯著水龍頭發呆。水流已開,她卻沒有伸出手去洗。你忍不住懷疑:「是懶得動?還是根本不想理我?」
其實,她不是懶,而是「忘了怎麼做」。 這種情況,屬於失智中常見的操作失序(apraxia),也可被視為動作記憶的斷裂:
動作不是做不到,而是做不順,也想不起來該怎麼開始。
身體知道該動,但順序混亂、關鍵步驟消失
失智的動作困難,不是來自肌肉退化或神經麻痺,而是:

認知與動作的聯結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她可能會「拿著衣服卻穿不上」、「坐在馬桶卻忘記脫褲子」,或是「湯匙在手上,卻不會送進嘴裡」。
※不是不願動,而是動作流程「當機」了
以下是日常觀察到的幾種操作失序現象:
- 動作卡住:「手已經舉起來,但停在空中不動」
- 步驟錯亂:「還沒脫褲子就坐上馬桶」
- 動作混用:「拿著梳子要刷牙」
- 重複或遺漏關鍵步驟:「衣服穿了一半就轉頭走開」
- 需要模仿才能做:「看到你洗手,她才開始跟著動」
這些失序不代表她不配合,而是需要重建身體的「操作流程表」。
※協助她「想起」怎麼動,比叫她「去做」更有效
- 拆解指令、一次一件事:「先把水龍頭打開」、「現在手伸進水裡」
- 用模仿喚醒動作記憶:自己邊做邊說「我現在在洗手喔~」她會跟上
- 讓她看到目的物品:「妳的衣服在這裡,我們一起穿上」而不是只說「妳去換衣服」
- 避免用抽象語言:「整理一下」不如「把這件褲子疊起來」
- 尊重她做得慢或不順的節奏:她不是慢郎中,只是路徑變長了
㊣給照顧者的建議:她動不了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 →視覺提示搭配語言:「這是牙刷,來,我們一起刷牙」
- →動作分解、逐步引導:「先打開蓋子,再拿湯匙」比「你去吃藥」有效
- →身體陪伴式操作:握著她的手一起做,不是強迫,而是共動
- →重複日常操作、建立慣性:讓她每天做同一件事,幫助動作進入身體記憶
- →不要責怪「做錯」、「做太慢」:錯的不是她,而是腦中的流程表掉了幾頁
請記住:她不是故意不動,而是需要你一起「動一動」來喚回記憶。身體有它的記憶路徑,只是現在,需要我們幫她找到回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