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符號中的「刪節號」除了有「省略」的意思外,其實還暗示了一些可濃可淡的情緒色彩、節奏、氣味、口感、觸感與溫度。
稍微延伸一點來說,刪節號在某些時刻,暗示了「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欲語還羞」。更誇大一點,則類似「此恨綿綿無絕期」或「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餘音嫋嫋,感情餘緒漩渦震盪、擴散不止的「畫外音」,或是「後台戲」…
在這樣的想像之下,我願意把《愛在黎明破曉時 Before Sunrise 》三部曲想像成三個巨大的刪節號。這三個刪節號就像三個時間膠囊,濃縮暗示了十八年的真實歷史時間,而每粒膠囊又以真人實境的風格,述說每間隔九年中,隱藏版的人世滄海桑田,或旖旎風情。如果繼續延伸這修辭比喻,那麼緊接著這三部曲的嫋嫋餘音而來,Richard Linklater 2014 年的《年少時代 Boyhood 》,就像是間歇使用了刪節號無數次的一個「超長句子」;必須用 170 分鐘來朗誦,娓娓講述男孩梅森一家人,和飾演這家人的所有演員們,十二年間成長與蛻變的生活情事。

如果期望此刻正值二十出頭的大四學生,用十八年的緩慢速度來體會《愛在》三部曲,確實太瘋狂;那麼希望這些學生在170分鐘的《年少時代》放映時間內,體驗影片中人物與他們自己,幾乎完全重疊的十二年成長歲月,應該相對容易多了。而且,他們應該感覺彷彿沉浸於虛擬實境的觀影經驗中,與自己的前世今生相遇,興奮又感動不已吧?
沒錯。可是,人們並非隨時都準備好了,要來和自己的前世今生相遇。而學生們在每週十幾二十個學分課程的壓力密度下,又能騰挪出多少的心理空間,來適切地與歲月相遇?
所以通常情況就變成:他們根本不曾預期、也沒有心理餘裕可以在電影中「回顧」自己的時光流影。
首先是因為太年輕,不覺得有必要回顧什麼,所有身心的慾能衝動都朝向前方的未知;「驀然回首」只會顯得老氣橫秋。
其次,則是因為他們從不曾親身經歷或被告知,觀看電影可以成為與自己相遇相知的秘密儀式。因而,帶著「事不關己」的錯誤期待去面對這些作品時,如果沒有給自己重複觀看的機會,學生們會在首次影片結束後,進入「措手不及」的空茫狀態。在「劇情被掏空」的真空中,彷彿與什麼驚心動魄的魅影擦肩而過,卻又來不及細看分明。真可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所以在不能太「直白」、「破梗」的條件下,我為學生們做了基本的期待設定,預設一些心情與醞釀情緒的脈絡,並靜候他們觀看作品後,返來課堂,互相比對這次年少時光之旅的驚喜,和後續的發酵。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