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約四十歲之前的電影經驗,絕大多數都是一次性觀看 (one-off viewing)。
在光碟以及錄影帶尚未問世的年代,除了「再買一張票」進戲院重看,沒有其他的管道可以「倒帶重播」同一部電影。在戲院的燈光再次亮起後,若想重溫剛才這影片的美好體驗、或釐清糾結複雜的迷亂劇情、或確認讓人不可置信的某些鏡頭與鏡位處理,我們只能在記憶中自己「免費重播」無數次。而等到錄影帶的時代開始了,我也尚未有能力購置錄放影機,看電影仍然是「一次性儀式」。
直到 1990 年代初期的數位光碟出現後,觀影經驗才有了突破性的改變;數位儲存科技提供「多次反覆重看」的選項,讓影像記憶可以被儲存、增修,曾有的感動重新被召喚「啟靈」。至此,我這世代「一次性觀看」的魔咒才完全被解除。反觀我課堂上的學生們:他們出生時,整個影像世界已經像電動遊戲般,可以在 game over 之後反覆重賽、重播。在他們成長時,全世界的影片搜尋網站與隨選串流平台都已在彈指之間,如探囊取物般稀鬆平常。
然而,學生們從不覺得(好)電影須要被再次觀看細究。
當代的科技條件提供反覆無限觀賞、重複品味的選項,他們卻把自己滯留在「一次性觀看」電影的舊時代裡。或許,這也正好證明了後現代社會「縱深度」的消失,被快速興衰更迭的時尚潮流沖刷,形成橫向極度擴散的「扁平族」意識。
氾濫成災、琳琅滿目的花俏商品與廣告,擠爆了年輕世代的視覺神經,也填滿了他們「影像生活」的時間額度 (全球化世代的旅遊,不也一樣?)。在流行趨勢極速的沖刷與排擠效應下,學生們根本無暇回顧曾經看過的作品 (全球旅遊客收集各國簽證/護照章的觀光心態,不也非常神似?)。因而也就無從體驗,每一次觀看同一影片,可能產生的巨大驚喜效應。
只要給自己一次機會,去真實感受一次以上觀看同一部電影的經驗,
在已知的劇情之外,發現竟然有這麼多首次觀看時無法顧及的細節,和漏接的各種意義與風格的符號或暗示,
任何人都會願意相信,用「一次性消費」的輕浮態度看電影,簡直形同暴殄天物。
例如以下這些影片,誰能一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