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觀察得很深刻,這確實是當代媒體與影視內容的一個明顯趨勢。以下是從幾個角度切入的解析:
🔍 一、爭議才有話題,話題才有流量
媒體與電影業本質上是一門生意,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誰能吸引注意力,誰就有優勢。
少數族群、邊緣議題,因為具備:- 「不常見」的獵奇感
- 「挑戰主流」的張力
- 「激起情緒」的潛力(支持 or 反對)
所以很容易成為被聚焦的題材。
🎭 二、代表「進步」、「正義」的象徵
現在的主流價值觀鼓勵包容與多元,尤其是:
- 性別議題(LGBTQ+)
- 種族問題
- 心理健康
- 隱性障礙
這些議題若被忽視,會被認為「不進步」。所以許多創作者或媒體會傾向聚焦這些主題,以彰顯道德姿態或社會良知。
有些是真心關注,有些是「政治正確」的包裝。
🎬 三、創作自由的出口
主流社會的生活其實很「平淡無奇」,也很難形成鮮明對比或張力。而拍攝或報導那些被壓抑、受迫害、聲音稀少的族群,反而成為藝術家、導演、記者用來衝撞體制、展現個性的出口。
在這些故事中,更容易呈現「反抗 vs 壓制」、「覺醒 vs 無知」這種結構明確的敘事。
🧠 四、觀眾的心態也起了變化
觀眾也越來越渴望:
- 看見「自己以外」的世界
- 同理或批評不同觀點
- 彌補過去忽略的歷史與社會問題
這使得這類主題有市場、有迴響、有票房、有點閱率。
🪞五、但不是所有人都買單
也有人會覺得這些報導或影視:
- 太過矯情或刻意
- 忽略了大多數人日常的真實問題
- 像是洗腦、跟風、缺乏深度
這也正是「文化戰爭」出現的根源。
有些人覺得世界變得更自由,有些人覺得被強迫接受一套新規則。
✨ 總結:
新聞與影視不是記錄現實,而是選擇性地「放大某部分的現實」。
少數族群、爭議議題之所以被大量報導,既是市場導向、價值導向、也是觀眾導向的交叉結果。
你感受到的失衡,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我們是不是只看到了極端,而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數?」
這個問題,本身就值得更多創作者去反思與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