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求生?香港出現無人化的電影院】#葉郎每日讀報

香港的一家電影院最近被發現悄悄地轉型成為一家無人化服務的電影。電影現場不僅未見服務人員,也撤掉電影院原本常見的爆米花、飲料等販售服務。從購票、驗票到入場都是由觀眾獨力自助完成。
這家位於筲箕灣銀河廣場的嘉禾戲院擁有兩個大約80個座位的迷你影廳。電影院2021年才開幕,但今年初就一度停業,隨後轉變成香港第一家無人電影院營運模式。觀眾的自助服務換來的獎賞則是超級低廉的票價。香港平均電影票價大概落在120元至130元港幣左右,部分場次或好一點的電影院可能要價到150元。然而這家自助型電影院的票價則是大幅降到只要40元港幣,事先透過網站訂票甚至還能以20元買到。
值得注意的是40元港幣的優惠價格其實和中國主要城市的電影票價水準差不多。由於香港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極高,過去的電影院票價其實很難有辦法降到40元的水準。有人認為這一兩年香港電影院大量結束營業,理由之一就是一些香港人選擇在假日搭車北上到票價更便宜、設備更新更好的深圳電影院消費。自助購票和自助進場其實在其他國家的電影院已經出現多年。不過它們並非做到真正無人化,主要還是將售票、驗票的基本服務人力,轉到更有利可圖的部門(比如販售高利潤的爆米花)。根據香港媒體報導,嘉禾戲院也澄清他們在這家分店並非完全無人化,現場其實仍有工作人員在維持電影院運作。
可疑的是,轉型無人化服務的嘉禾戲院並不像其他國家的電影院那樣讓觀眾用 QR Code 自助驗票入場,而變成一家完全仰賴消費者自律的「誠實商店」。因此另一個猜想是嘉禾戲院可能不是在進行無人化的實驗,而是正在考慮放棄該據點,只是在租約到期前先用簡易的營業模式維持低度營運。
香港嘉禾院線近年來已大規模縮減營運規模,先後結束了粉嶺、啟德、黃埔及南昌 V Walk 等電影院據點。這也不是一家公司的獨有現象。整個香港電影院產業正在快速縮水,短短一年內關閉了9家電影院之多(約是市場一成的佔比)。反應在電影票房數據之上,香港去年總票房是13.4億元港幣,較前一年的14.3億元縮水了6.24%。
相較於世界主要都市,香港的特殊處境是令人咂舌的租金水準,使當地的電影院更難維持收支平衡。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 在2022年針對全球40個都市進行調查研究而完成的 World Cities Culture Report 報告當中,香港每10萬人口只分配到2.8個銀幕數,遠低於台北的7.9個。
香港電影發展基金資助的「全港戲院日」活動幾天前剛剛結束。這個仿效自其他國家的活動旨在鼓勵疏遠電影院的觀眾重新回來體驗,希望藉此刺激他們更常回來。全港戲院日用全港一律30元票價,在一天之內吸引了19萬觀眾湧入電影院。但戲院日過後,其他全票120元的日子怎麼辦?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幾個星期前透露了一個激進的解決方案。他說香港電影業界正推出「戲院版」電影,也就是說該剪輯版本只能在電影院看得到,接下來提供給串流平台的將是不同的版本。
這個計畫目前尚缺乏細節。不過類似的先例是,好萊塢導演 Francis Ford Coppola 去年的《大都會》(Megalopolis)在電影院放映時會安排演員打扮成男主角在特殊片段中出現在電影院裡和觀眾互動。少數場次甚至是男主角 Adam Driver 本人上場。許多人原本都在期待該片接下來做數位發行和串流上架時,到底會如何處理這場原本設有真人演員現場互動的橋段。可惜的是電影賣座失利後,Coppola 目前的態度是拒絕上架網路,要讓錯過該片的觀眾永遠地錯過。
你會因為某個只有電影院才有演的片段而去買票嗎?票價打折但全程無人服務的自助電影院會吸引你回來嗎?
葉郎新書《從前,有個奇麗馬》5/7上市!
► 從西門町奇麗馬,挖掘電影院的故事與未來
「只要電影院的實體被保存下來,電影院的靈魂就會繼續在。」──葉郎
新書上市相關訊息,請點選以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