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我在醫院候診時,看到一則臺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關於精準麻醉的廣告,提到精準麻醉的好處是:減少嘔吐、較早恢復肌力,以及減少併發症的風險,......想到去年朋友術後恢復時,確實陪伴她經歷了噁心嘔吐的不適階段,驚嘆日益進步的醫療技術:原來健康管理是可以更舒適的!
今天早上社群媒體推播了一首「我不要再寫評量」的吶喊歌曲,聽第一句就滑開沒想聽下去......在臨床晤談中,我已經聽過太多親子為著寫評量而衝突的各種傷害、心碎經歷,留下後續需要修復的親子關係、自我效能差、學習動機和心情低落、壓力焦慮等後遺症......實在很不忍心,就像每次聽到成年兒女提到自己父母用「相愛相殺」這個詞彙一樣,令人惋惜,難道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沒有提供日益進步的技術來協助天下父母心有美好的實現和表達嗎?當然有!於是我決定用「精準教導」來傳遞這個概念,而「精準教導」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肯定是評估、第二是選擇、計畫和定目標、第三是實施和觀察回饋。

第一階段:評估--取代聞雞起舞模式
很多父母沒有注意到心理學所謂的trigger「促發點」,以寫評量為例,問問自己:「什麼會讓家長想到要給小孩寫評量?」,常見的回答是:「考試快到了」、「喝下午茶聽朋友聊起」、「老師說了什麼」、甚至還有最理直氣壯的:「孩子自己要求要寫的」,以上各種引起父母注意到孩子學習的trigger就像一代英雄祖逖聞雞起舞一樣,是一個提醒的訊號,差別在於祖逖練功的內容一定是量身訂做、下了決心、計算了日子有目標地實施,是屬於精準教導的階段三,我們應該避免不明究理地模仿成功者的表象、外顯行為。
因此在第一階段要精準探究的是孩子的能力和孩子的需要,起心動念可以是父母的焦慮,焦慮是提醒我們注意攸關未來危機的保護機制,焦慮時首先要做的是腳踏實地進行「現實檢測」,概念就像我們有時夢見考試種種,醒來一點一滴地回神、檢查現實:現在我是誰、我在哪裡、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那只是一場焦慮的夢,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現實中確實有一個小學生還有一個星期就要期中考了,而確實九九乘法表還沒有記熟,或者還有幾個國字總是寫錯部首,英文單字還差兩個、或者還說不清楚自然課學習的主題。

焦慮是最好最嚴格的精神導師
評估階段的好奇和分析,本身就具有意義和效果。不信回頭看看從焦慮夢醒時,意識迅速檢查的那些重點:
我是誰?
我在哪裡?
此刻是什麼時候?
此刻發生什麼事?
接下來預期是什麼?

意義的作用
有一個生活片段當實例:
儘管爸爸過忙碌且內心很煎熬的一天,他還是記得問高中生:「(期中考剛結束)今天發了哪些考卷?」,高中生說果然考得很慘,爸爸說考前那樣熱烈討論下屆社團幹部一定會受影響的,高中生直接說最慘的是數學考50分,很乾脆地說真正不會的只有一題(這句話上次段考在家長心中已有警鈴大作,不過青少年的父母都很會按兵不動,學乖了。),物理、化學、國文的分數都說了一輪。很快父女倆又回到宣幹的話題,很熱烈地討論著高中眼下最關心的社團人際和活動。
(說明:家長傳遞的關心,親子可以聊天,但睡眠健康、數學學習等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也同樣保留在彼此的心中,持續思考......我認為這裡的「精準」是:考試後第一天記得詢問:「今天知道了幾科成績?」,精準的時機、談話的平穩和態度劑量。)
今天書寫的時間用完了,有時間繼續整理完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