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雪萊所寫著名的《科學怪人》小說,據說是一群朋友比賽寫恐怖故事時的創作。
朋友之間消遣作樂、一起遊戲(#有競爭性的合作)為人類社會文化創造了膾炙人口的精神食糧。
「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這句話是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的,上週朋友傳了一個短影音給我參考,我謝謝他,並且分享該難題目前已有處理,我寫出處理難題的過程中,覺得「擁有的條件」並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是「你有創造價值的能力」--「創造力」......朋友展現興趣願聞其詳,......經過忙碌的週末,終於有時間靜下來回應時,我簡短地整理想法給朋友,因此找到一首詩響應、經驗和願望都有所寄託。
回顧這一小段瑣碎的日常,我認為如果沒有朋友的關心問候、「願聞其詳」的態度,學習經驗的整理(儘管簡短)就不會發生。難題就會只是虛耗時間和心力的負值....... 這時佛洛姆說的「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得到了印證,友誼的愛,喚起了我對生命經驗的愛--能夠提升理解、總結到一首詩上面。
「十畝野塘留客釣,一軒春雨對僧棋」
現代的孩子常常抗議著,上學學那些「死人」的歷史、國文,很辛苦要記憶、還要被考試,這是一個多麼活潑的問題(也是抗議),大江健三郎先生也問過這個問題:「#為什麼要上學?」,回顧他小學時代戰敗國產生的情緒衝擊,獨自逃學到山中遇到山洪差點喪命,回顧他的長子光,因為自閉症還必須要辛苦融入而上學時,他都切切實實在心中吶喊、思索:「為什麼要上學?」,經過觀察、等待、與歷練,他的確也整理出屬於他自己的領悟(成書),嘗試在其他父母的邀請演講時,分享給各個年齡層的孩子,一起對談、互動。這也是一個「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我是不是可以說,若沒有在德國一群愛孩子的日本人家長邀請大江健三郎先生演講,也許這本書並不會被創造出來。
因此,誠懇有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聲音、或想像他們的心聲,是一種「愛的能力」,而這樣的愛,雖然需要信心和時間,是能夠喚起孩子心中的愛,證據是他們將能夠「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有一些甚至會成為世代人類的文化資產。
這就是「創造出價值」-- 創造力,就是「活著」的善。
#分辨愛的方法就是觀察能否喚起愛(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