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致富法則:不買個股,買ETF;不低買高賣,而是持續買進;盡快買、經常買、持續買。
如果要快速總結《持續買進》重點,上面那段引述書封面的文字,確實已經講完了。
不過伴隨而來可能會有很多問號,比如「還是得看一下目前市場狀況吧?能低買高賣不好嗎?」
連上帝也贏不了平均成本法
作者要你想像自己穿越時空回到1920到1980某個時間點,並在接下來40年投資美國股市,但有兩個選擇:
ㄧ、平均成本法:接下來40年,每月投資100美元。
二、逢低買進:每月存100元,並能化身為全知的上帝,知道市場何時來到任何兩個新高點間的絕對底部,以確保能以最低價格逢低買進。
結果數據顯示,在所有的40年投資期中,平均投資法在大部分時間都勝過逢低買進法。為什麼?因為你在等的低點,可能沒來,導致坐擁現金,沒能參與好幾個月的複利成長。如果是對1970年後對全球股票做分析,也會發現,十年的投資期,能擊敗坐擁現金的可能性為85%,報酬率約8%。
所以,只想著逢低買進,會讓自己錯過參與市場,得到複利成長的機會。(更何況真正低點來臨時,你敢All in投入嗎?)
應該多早投資股票:早買比晚買好
至於要多早買股票?作者給出一個指引:多數市場在大多數都是走揚的。不只是美國市場,而是全球各地。
基於這個實證,應該儘早投資你的錢。
作者從1997至2020年計算,以「現在買」12,000美元,跟用12個月的區間平均投資12,000美元於S&P500,發現平均買績效比現在買低4%,而在所有12個月的區間裡,76%時候,平均投資績效比現在買還差。
而這樣的策略,即使是用在比特幣(2014-2020)、美國國庫券、已開發股票、新興市場股票,平均投資績效也比現在買還低,且低的時間比高的時間還多。
如果考量到風險的話,則可以執行「現在買」策略於60%股票/40%債券的資產組合,相較於平均策略,100%投資於美國股票,可以在相同風險下,獲得稍高報酬。
有趣的是,作者在書中也提了日本的例子:在過了30年後,日本股市依舊低於1989年12月的歷史高點。不過作者也認為,不應該讓特例改寫「多數市場在大多數都是走揚的」法則。
那麼在多個十年的時間軸下,一個股市虧錢的機率有多大呢?在分析39個已開發國家股市自1841年到2019年報酬後,30年的投資期報酬率輸給通膨的機率為12%,這代表一個股市使投資人長期購買力提升的可能性為7/8。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以是單一筆投資做計算,如果是採長期、定期購買的話(較符合現實狀況),虧錢的機率會更低。
就算真的那麼倒霉好了,從1980到2020年,每個交易日投資一美元在日本股市,到了2020年底,總報酬率仍是些許的正報酬。
再平衡
前面都是講買,那要何時賣出呢?
作者的答案是:買進要快,賣出則慢(同樣是基於多數市場在多數呈現上揚走勢的道理)。
不過即使如此,還是要對資產進行再平衡。以60%美國股票/40%美國債券比例來看,若不進行再平衡,報酬較高的股票占比會逐漸提升,再平衡的目的,並非要增進報酬,而是要降低風險。
可惜要多久做一次再平衡,以目前研究來看,並沒有一個頻率能一直完勝其他頻率。作者基於花較少時間與跟年度繳稅季配合兩個因素,建議以一年一次為頻率,在資產充足狀況下,可以用買不足的部分,取代賣超過的部分,例如已從60股/40債比例變成70股/30債,那可以買債取代賣股,直到重回60股/40債比例。
延伸閱讀:一招三式闖江湖,股海載浮載沉的投資明燈–《投資人宣言》
後見
《持續買進》用了許多數據證明「買就對了,不要想買低賣高」這個道理,雖然數據顯示,這樣的做法並非在每個時段都是百分百勝算,但是長期堅持下去,勝算絕對非常大,這樣其實就很夠了。
因為能確定的是,即使你把錢都存起來不投資,百分百會被通膨打敗。
另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有了數據的支持,可以多少消弭因為害怕損失而不敢投入的心理因素。對比前陣子因為關稅風暴,台股最低降到一萬七,想要買在最低點的人,最後有買嗎?結果現在已經兩萬一了。所以真的不用想抄低點,低點沒那麼多,更何況就算低點來了,真的敢梭哈出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