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這株看似平凡的小草,可是中醫裡的寶藏植物呢~快來一起認識它吧!
益母草小檔案 學名:Leonurus japonicus
科屬:唇形科益母草屬花期:夏季(6-9月)
特徵:莖四方形,葉片掌狀分裂,輪傘花序,小花唇形,有紅花與白花品種
為什麼要認識它?
益母草自古就是女性調理的好幫手,但其實它的用途超廣泛!從藥用到食用,甚至生態觀察都很有趣,是貼近生活的實用植物~
日常應用與藥用
▸ 藥用:調經活血、利水消腫(需專業指導使用)
▸ 食療:嫩葉可煮蛋、煲湯(孕婦忌食)
▸ 生態:蜜源植物,吸引蜜蜂蝴蝶 哪裡容易發現它?
益母草是適應力強的野草,在台灣常出現在: 荒地、田邊、路旁 低海拔向陽處 郊區農地周圍
觀察辨識小技巧 :
1. 搓揉葉片有特殊青草香氣
2. 莖部明顯四稜形,常帶紫紅色
3. 輪傘花序像小塔層層疊疊
4. 葉子對生,型態呈掌狀,深裂成3-5個尖裂片
容易誤認的植物 :
▸ 艾草 區別:艾草葉背密佈白色絨毛,具濃烈艾香,葉片羽狀深裂,沒有對生。
▸ 銀膠菊: 區別:莖較圓潤 葉片羽狀裂,花序像小雛菊,全株有毒,絕對不可誤食
益母草有分紅花益母草和白花益母草。在台灣紅花種較少見,一般白花種比較常被發現。
「益母草」名稱最早出現在宋代《本草圖經》。而在唐代《新修本草》記載當時藥農「以芒種日採者為佳」
《本草綱目》李時珍神點評:「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另有特別記載:「白花者入氣分,紫花者入血分」—正是紅白花藥效差異最早文獻依據!
《神農本草經》給予經典地位:列為上品,稱其「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東漢宮廷御醫曾用益母草膏為嬪妃調理「月事不調,面生黯斑」
《外台秘要》記錄美容秘方:記載「則天大聖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五月五日採益母草曝乾,燒灰精煉,以麵漿和作團,煅赤取白,細研復煉…」,因此武則天年過五十仍「面若桃花」傳說由此而來
《本草乘雅半偈》如此形容益母草:「茺蔚莖有直稜,葉有直裂,具通達之性」。表達的是益母草的經稜角分明如「通道」,在人體確實運用上確實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因此孕婦和女性生理期間,若無專業人士指導,請避免服用益母草喔。如有用藥需求,請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使用,確保用藥安全。
既然益母草是六月的節氣植物之一,我們就來善用益母草一起玩手作DIY吧~
歡迎關注下周發布的課程資訊
#樂漢芳的植物筆記 #益母草 #野草觀察 #中藥植物 #自然療癒 #古籍裡的植物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