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價 = 商業分析 + 資料分析
了解估價過程、邏輯可以幫助您對企業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並從中需學習一些資料處理、分析的技巧,可以說是想要快速且紮實地成為商業分析師+資料分析師最棒的方式。
這幾天在整理我過去幾年支援Sales 、Pricing 上百個RFQ 估價後統整出的思考步驟、分析框架。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把以下架構、模板存起來:
要估算供應鏈成本就至少需要知道以下資料(DROPS)需求 (D)emand
收貨地點 (R)ecipient location
訂單細節 (O)rder details
產品訊息 (P)roduct
供應商訊息 (S)upplier
▍每個字母內含更多子訊息,之後會就”DROPS”每個子項目作詳細介紹拆解。
▍以B2B電商來說,供應鏈端估價大致包含兩大部分,就”DROPS”資料預測可能的”履行路徑”(Fulfillment path)及”庫存估算” (Inventory Projection)。
▍根據客戶的屬性和上述”DROPS”資料,判斷是否要重新建構模型去模擬成本還是可以借用過去相似客戶、產品的Cost to serve作為參考。
▍若資料不足或客戶在此階段不願提供細節,需要思考如何處理當中的不確定性,比如沒有詳細收貨地址,只有大概的收貨地點數量和州、沒有下單頻率等。可以使用平均數嗎? 風險是什麼? 保守 vs 激進的情境差別?
▍有時RFQ會因供應商MOQ和產品的體積導致物流中心空間不足,空間或產能才是此RFQ專案的重點,這些都是需要與營運端反覆確認溝通的!
▍估價不會只發生在RFQ,即便拉到案子,客戶隨時會回來挑戰報價或尋求獲得更優的價格機會等,之後若有機會會分享更多這樣的故事和情境。
▍估價不等於報價,估價是結合自身產業狀況評估可能的Cost to serve,報價則是根據估價、客戶議價能力、競爭者狀況等條件後提出的方案,是個更複雜的過程。我們討論的估價是報價的基礎和底線。
謝謝您花時間將此篇文章讀完,若覺得對您有幫助可以幫忙按個讚、分享來或是珍藏喔!也歡迎Follow我的Threads/ FB,持續追蹤生產力工具、商業分析、商業英文的實用範例,提升自己的職場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