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對於香港電影《送院途中》(Vital Signs)很有期望,因為本身是一個制服控,平時也喜愛看類似的美劇題材,但當想起此片是在2023年已經拍攝完成,為何在這個「五窮六絕」的月份上影,所以減低了意欲入場觀看。幸好一天的晚上百無聊橫,又見到附近剛好有此場次,所以趕緊購票入場,很恐怖的是,當晚九點半的場次,連我在內都只是得三個觀眾,不過這一套電影,完全沒有令我失望。
這套電影以救護員的視角切入,透過緊張的救援場景與人性掙扎,直指生死議題的核心。導演卓韻芝以冷靜而深刻的敘事,將「救人」的職業使命昇華為對生命價值的哲學叩問。古天樂、游學修等演員的精湛演繹,搭配金培達扣人心弦的配樂,讓觀眾在急救警號的鳴響中,聽見靈魂深處的共鳴。電影不僅是一部關於救護員的行業故事,更是一面映照生命無常的鏡子,提醒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生命的意義。

生死一線間的職業困境
常言道救護員的一餐飯是分開三次來吃,他們日常就是與死神競速的戰場。片中,馬志業(古天樂飾)與王維(游學修飾)的衝突,折射出「生死責任」的兩種詮釋:馬志業堅守「救人至上」的信念,即使面對無望的局面仍全力以赴;王維則在官僚體制的桎梏與長期疲憊中,逐漸對「救不活的人何必拼命」產生質疑。這一對話不僅是角色間的價值衝突,更拋出一個老掉牙的哲學命題:生命的價值是否僅以「存活」來衡量?抑或在於我們如何面對每一個生死瞬間?

死亡陰影下的生命韌性
馬志業喪妻的個人創傷,特別是他在「去車」時竟然太太身體不適而自行乘的士往醫院,而最後不幸離世,這成為他執著救人的心理動因,而片中反覆出現的「送院途中」場景,這既是物理上的運送過程,也隱喻了人在生死交界處的徘徊與掙扎。尤其在巴士墮崖的災難場面中,角色們在絕境中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王維從冷漠到醒悟,馬志業與女兒在生死關頭達成情感和解,這些轉變無不揭示「死亡」如何反襯出「活著」的可貴。正如片中一句台詞所言:「結果或許不在我們掌控中,但過程是我們的責任。」這句話不僅是救護員的專業信條,更是一種普世的生命態度 - 在無常的命運面前,盡力而為便是對生命的最高敬意。

電影在處理這些情感時,摒棄了過度的煽情和大量的緊張災難情節,以救護員的一貫專業冷靜傳遞出一種樸素而真摯的真理。這種克制的手法,讓觀眾在共情之餘,更能冷靜思考:我們如何在生命的無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恆常?答案或許在於,珍惜每一個當下,用行動為有限的時間賦予意義。
香港社會的集體生死課
在新香港,《送院途中》的救護題材特別令人引人共鳴,除了在社會運動事件中像摩西開路令救護車通過,或是疫情時大量使用救護車運送新冠病人,令人對救護員欽佩恭敬。片中描繪了市民對救護車的依賴與誤解——如濫用急救資源或對救護員的苛責——這些細節不僅真實反映了香港醫療系統的壓力,也折射出社會對生死議題的焦慮與無奈。電影通過救護員的視角,溫和卻有力地提醒觀眾:「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這句話消解了生與死的對立,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呼喚一種更具同理心的社會氛圍。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電影並未將視野局限於個人情感,反而是以救護員這一群體為縮影,折射出香港社會在生死面前的集體思考。從醫療資源分配的現實困境,到人性在危機中的善惡交織,影片以小人物的故事為切入點,勾勒出宏觀的社會圖景。例如,片中對「救護車被堵在香港繁忙街道」的描寫,既是劇情需要,也暗喻了城市快節奏生活中,對生命議題的忽視。這種在地化的細節,讓香港觀眾在觀影時更能感同身受,進而反思:我們是否在追逐生活的同時,忽略了生命的本質?
電影語言的精湛與哲思
從技術層面看,《送院途中》展現了香港電影少有的沉穩與深度。卓韻芝以類型片的框架包裹人文關懷,通過快速剪輯與手持鏡頭的運用,將救護車內的緊張氛圍渲染得淋漓盡致。尤其最後在巴士墮崖的段落,鏡頭在混亂與秩序間切換,既呈現了對突發事件的震撼,也突顯了救護員在危機中的冷靜與專業。金培達的配樂則為影片注入靈魂,從低沉的弦樂到激昂的鼓點,精準捕捉了生死交鋒的張力,與劇情節奏相輔相成。
此外,電影的視覺語言也充滿象徵意味。例如,救護車窗外掠過的香港街景,既是真實的城市縮影,也暗喻了生命的流逝與無常;而由袁澧林飾演護士Miffy,則句句粗口爛舌,也反映出香港當今的現象,粗俗的人在社會的不同角落一直都可以共存。而片尾曲《珍重》的悠揚旋律,搭配救護車駛向遠方的畫面,以一種平靜卻深刻的筆觸收尾,彷彿在告訴觀眾:生命的終點並非絕望,也許是一場延續的旅程。
結語:在無常中尋找恆常
《送院途中》最終未試圖給出關於生死的標準答案,而是透過救護車一次次穿梭於香港街頭的畫面,暗示生死並非終點,而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過程。電影以救護員的故事為引,提醒我們:生命的重量,不在於它的長短,而在於我們如何用有限的時間,去承載他人的期待與自己的信念。正如片尾曲《珍重》所唱:「他朝倘再會,莫掛念。」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告別,也是對生者的勉勵——在無常的生命中,珍惜當下,活出意義。

在後疫情時代,這部電影尤為珍貴。它不僅是一部講述救護員的行業電影,更是一堂關於生命的慕課。它讓我們明白,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未曾好好活過就已經要說再見。在生命的急救過程中,我們或許無法扭轉結局,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度過每一個轉瞬即逝的片刻,讓每一刻都充滿溫度與意義。無論是救護員的奮力一搏,還是普通人對生活的堅持,《送院途中》都以最真摯的方式告訴我們:時間有限,活著就要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