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不缺社交,只是懶得安排。
直到某天看到一句廣告文案說: 「你總說社交生活再等等,但你的社交生活卻比你的冰箱還空。」
某日夜晚,我意興闌珊的滑著手機,一則活動廣告推播在我眼前:「一場陌生人的聚餐」,不帶目的、零壓力,寫段簡短的自我介紹及星座,平台會配對五名陌生人共桌。
那天興致正好,想說已許久未有社交,加上好奇使然,還是令人容易接受的早午餐時段,於是就報名參加。
活動當天,五位新朋友陸續抵達,大家都健談落落大方,氛圍自然流動,毫無拘謹或尷尬感。
由於沒有主持人,所以我們自主決定第一輪彼此介紹職業和工作內容摘要,隨時可以自由提問,第二輪為分享自己的休假活動安排、興趣喜好,彼此好奇心都很旺盛,幾乎是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個不停。
其中有兩位網友表明不是第一次參與該項活動,甚至還有參加四次的聚餐老鳥,分享著該活動也有晚餐+after party的組合形式,但礙於體力及隔天需工作的關係,不可能全程參與,也確實沒有那麼多精力和高能量消耗。
這場聚餐的同桌職業背景有藥師、會計相關的高管、職業安全工作者、系統工程師、金融業行政人員以及公務員的我,真正踏出同溫層去接觸各行各業,了解不同於自己職業的面貌。
對我來說,這些交談不是為了收穫什麼,而是讓我確認,我還能自在地坐在陌生人中間說話。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金融高管,她一天工作高達15小時,工作群組甚至超過70個,還須處理無數的報表及上百封信件,大家對於她的工作強度驚訝不已,她卻淡淡地說自己不認為是工作狂。
我們忍不住問她:「那如果現在給你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的假期,你會想做什麼?」
她想了一下,回答:「我會去上課,把所有想上的課全部上完。」
「那是什麼樣的課呢?」
「跟工作進修相關的課。」
眾人聽完全場傻眼,有人當場慫恿她乾脆創業。
其中一位職業安全背景的網友也笑說:「如果妳是我公司的員工,這工作時數和壓力,早就將妳列入高風險族群、紅色警戒了!」
整場聚餐聊得自然又輕鬆,節奏很剛好,沒有壓力。只是現實總會來一點小提醒——
餐廳的空調不太給力,我們又剛好被安排在離冷氣最遠的座位,熱得一身汗。
服務員同時也表明用餐時間已到,可明明後面也沒有客人再排隊,這場活動就這麼嘎然畫下句點。
坦白說,餐點也稱不上美味,加上空調、用餐時間限制,感受部分欠佳。
散場回歸一個人後,漸漸開始感到疲憊,於是開始四處走晃、獨處充電。
總體而言,這場活動雖談不上驚艷,但卻也毫不尷尬。
原來,有時候,人與人的連結不需要延伸太遠,只需要剛好在那個時段共桌、剛好輕鬆的節奏,就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