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像是跌入一場緩慢崩壞的夢
作為一個第一次讀紅樓夢的男性讀者,我得承認,這本書遠比我想像得更「情緒化」,卻也更現實。
說它是文學經典,不如說它是中國式悲劇的集大成。這不只是一本愛情小說,而是一場對命運、對制度、對人性的層層解剖。

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一本宮廷豪門的愛情故事。什麼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看起來像是三角戀的設定。但愈讀愈深,就愈發現:愛情只是門面,真正讓人動容的,是裡面藏著的憂傷和崩壞。
書中沒有絕對的壞人,每一個角色都活得小心翼翼、又無能為力。像賈母,那樣慈祥、那樣通透的人,最後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家族一點一滴敗落。
賈寶玉呢?他看似癡情、實則清醒,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絲幻想,最後選擇出家,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逃」。
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林黛玉。
她是所有讀者的痛點。她纖弱、聰明、情感細膩得像是一朵快要碎掉的瓷花。她的才情讓人驚艷,但她的命運卻註定是悲劇。
每一次讀到她焚稿、落淚,我都不禁想:這是她的選擇嗎?
還是整個封建社會對「多愁善感的女人」下的詛咒?
她的愛,是一種帶著自毀傾向的熱烈。
賈寶玉懂她,但不敢選她;社會也容不下她那樣不「安分」的存在。這讓我聯想到現在社會的某些場景——我們口口聲聲說追求個性、尊重差異,但面對真正不合群的「林黛玉們」,又有多少人能接住她們的靈魂?
紅樓夢最讓我無奈的的,不是某一段劇情的悲涼,而是它整體營造出來那種「哀而不傷、傷而不斷」的氛圍。
那種氛圍,像是一場宴席,你知道終有一天燈會滅、人會散,但你還是忍不住沉浸在眼前的歌舞昇平裡。這種細水長流式的悲劇,比一刀致命還來得可怕。
曹雪芹寫這部小說時,自己早已身陷貧病、家道中落,但他卻用幾乎苛刻的細節、精準的描寫,把過去的繁華記錄得如此淒美——這不就是一種「文學上的復仇」嗎?
對我來說,紅樓夢不是一種逃離現實的幻想,而是一面鏡子,照見了現實中我們不願面對的殘酷。
不論是愛情的失衡、家族的權力鬥爭、女性的無聲抗議,還是個體對命運的無力反抗,通通都在裡面。
這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這個時代,紅樓夢還有什麼意義?
有的。
當代社會看似自由開放,但其實還是換了個包裝的階級壓力、情感失衡、性別框架仍然無所不在。
賈府的崩壞,也許就是許多現代家庭、企業、甚至國家的縮影——外表光鮮,內裡早已風雨飄搖。
讀完這本書,我只想著一句話:原來美的事物最終都走向毀滅,這正是它最美的地方。
最後故宮的展覽「看見紅樓夢」,是個很豐富的展,除了展出的物品外,包含文字,都讓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力量,推薦大家能去參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追蹤我的 Instagram 給我更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