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是一些腦部疾病的總稱,這些疾病會導致記憶困難並阻礙清晰思考。典型的失智症早期常見症狀之一為短期記憶障礙,記不清楚最近發生過的事情和自己說過的話,尚可能造成大腦不同的認知功能障礙,包含注意力、語言能力、計算能力、時間感、方向感、抽象思考能力、判斷等能力下降,影響了日常生活起居,程度從輕度至重度不等,亦有未達65歲者之年輕型失智者!只是隨年紀增長,失智症之盛行率越高。例如在熟悉的地方迷路;語言和書寫方面的問題,例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事物;難以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處理賬單或領錢等經濟相關的任務。隨著失智症的惡化,症狀進一步可能會出現容易憤怒或具有攻擊性狀況;看到不存在的事物或相信不真實的事物;不能自主吃飯、洗澡、穿衣或做其他日常工作;失去大小便的控制。
失智症可能由以下的腦部疾病所導致,常見的疾病包括:
- 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隨著時間而慢慢死亡的疾病。
- 血管性失智症:當大腦的某些區塊沒有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時,就會發生血管性失智症。例如,大腦中的血管被血塊阻塞、或因為高血壓及血管老化,造成血管破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種類型的失智症在中風或有中風風險的人群中最為常見。
-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一種影響運動功能的腦部疾病。它會導致肢體顫抖、僵硬和步行緩慢等症狀。隨著帕金森氏症的惡化,有些人會出現失智症的情況。
- 其他原因:如果一個人的大腦受傷,也可能發生失智症。例如,跌倒、車禍、外傷、競技運動造成頭部多次損傷,也會導致失智症。
如果身邊的人開始出現疑似失智症的跡象,建議應該要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因為有的時候,記憶困難和意識模糊可能是由於失智症以外的問題所引起的。例如,當血糖控制不好時,糖尿病患者有時會表現出意識障礙的症狀。目前最普遍的是透過問卷或問答等方式進行認知功能評估以完成某些任務的測試,有時候仍會進行腦部影像檢查,例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確保症狀不是由與失智症無關的問題所引起的。
失智症的治療,取決於罹患何種失智症。例如,阿茲海默症的病患,使用某些藥物可能會有所幫助。如果是血管性失智症,那麼血壓、血糖與膽固醇的控制更為重要,因為三高可能會導致血管的受損,進一步影響大腦的功能。儘管如此,對於大多數類型的失智症,並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有時候,治療的目標為控制失智症所帶來的相關症狀,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的情況。
對於身邊患有失智症的家人或朋友,要注意他們的居家安全,他們往往不清楚甚至否認他們的疾病,也不知道可能在開車、做飯或相關日常生活可能會出現危險性。除此之外,失智症的患者也較容易跌倒並受傷。為了降低跌倒的風險,生活環境布置上最好能固定鬆散的地毯,或在地毯背面黏貼防滑背襯,並注意散亂在地面的電線,應妥善收拾整理。也建議患者穿著結實且舒適的鞋子,同時維持通道的光線充足,例如使用長亮的夜燈。
失智症的預防上,目前並沒有單一藥物或食物證明可以預防失智症。因此,主要的策略在於如何保持大腦的健康,多動腦;適當的運動,依國民健康署的建議每天運動至少 30 分鐘;健康均衡飲食,避免高熱量、高鹽份的飲食;維持社交互動,刺激認知功能,避免社交退縮與退化。
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性失智症
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因此以其名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
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臨床病程約8-10年。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二.血管性失智症
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
常見臨床特徵:
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
尿失禁
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其他
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
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為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之間,存在著一個過渡區域。MCI在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會發展為失智症,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下會有問題,但簡易之日常生活並無影響。
失智症病程的發展列出可能會有的行為症狀。
早期症狀
(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失智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
(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一般人可能收支平衡上有時會出現困難,但失智患者在規劃、執行計劃或在處理數字都可能出現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
(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失智症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卻經常開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
(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一般人可能因白內障而出現視覺障礙,但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失智患者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失智患者於會談中可能有困難跟上或參與討論,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失智患者於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一步步尋找,且於找不到東西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開車易發生交通事故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患者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預防失智症
全世界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推估全球有5千萬失智症患者,到了2050年將高達1億5200萬人。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7年5月29日通過失智症全球行動計畫,呼籲各國政府積極提出具體國家失智症政策並且編列足夠預算以落實。2018年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86%,加上年輕型失智者,推估全台超過28萬失智人口,而2065年將逼近90萬人。衛生福利部於2017年底公告失智症政策綱領2.0,『降低失智風險』即為政策綱領七大策略之一。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風險成為很重要的議題。在相關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而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的因子。 2019年5月世界衞生組織出版「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指南」,為各界提供了透過公共衛生方法降低認知功能減退和失智症風險的知識基礎。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依據近年來歐美的幾個長期追蹤研究,阿茲海默症可能早在患者出現症狀20年前,大腦即開始產生病變。因此,預防失智行動要及早開始。失智症包含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失智症,其中以阿茲海默症佔最多,混合型亦不少。研究顯示,控制某種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也可能同時降低其他失智症的風險。例如,治療高血壓不但可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對於血管性失智症或混合型失智症也都有降低風險的效果。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多運動】
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建議: 維持每週2~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的規律運動的習慣,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都是好的選擇。這些有氧運動對認知功能的增強效果比單純肢體伸展類的運動好很多。為了能夠長期持續運動,請注意避免運動傷害。
【多動腦】
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儲存腦本】。 建議:(1)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2)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3)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4)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採地中海型飲食】
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也可減緩正常老人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
建議:(1)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維生素C、E及 B群)(2)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少食用飽和性脂肪(3)多攝取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魚類)(4)不建議喝酒;有飲酒習慣者可飲用適量葡萄酒,但切勿過量。*目前不建議長時間、高劑量從飲食以外的來源進行補充維生素或深海魚油,以免過量而造成副作用。
【多社會互動】
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
建議: 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都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
【維持健康體重】
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 ﹤18)失智風險亦提高。 建議: 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老年人不宜過瘦。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三高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許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增加失智的風險。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重要的是,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及早調整飲食、運動,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
【頭部外傷】
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建議: 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安全帽,並避免其他頭部受傷之機會。
【抽菸】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建議: 立即戒菸,可尋求戒菸門診協助。
【憂鬱】
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建議: 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並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接受自己、家人及同事的不完美。憂鬱症患者宜定期接受治療。
【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使人有困難接收外界資訊,不只和家人、同事、朋友的溝通不良,影響正常社交,也增加了學習新事務的難度,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有聽力障礙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2倍。建議:保護聽力,減少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及早治療和聽力相關的耳部疾病。當有聽力障礙時,建議配戴助聽器以避免功能衰退。
【預防失智秘訣】
活到老 學到老 老友老伴不可少 多動腦 控體重 天天運動不會老 深海魚 橄欖油 蔬果豆穀來顧腦 保護頭 顧聽力 血壓血糖控制好 不抽煙 不鬱卒 年老失智不來找
失智症如何治療
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在治療上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希望透過治療可以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
一、藥物治療
在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另外,其他藥物包括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等,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
額顳葉型失智症
目前仍然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或預防,不過針對其精神行為症狀可採用抗憂鬱劑或抗焦慮劑等藥物來治療。
路易氏體失智症
目前只能提供症狀治療,使用藥物來控制巴金森症狀和精神症狀。但是抗巴金森藥物雖可改善擅抖等動作障礙,但可能使精神症狀增加;抗精神藥物可改善患者精神症狀,但同時可能使動作障礙更加嚴重。
血管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治療重點為降低大腦進一步受損之危險性,即預防中風之發生。主要針對血管危險因子進行控制,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治療及抗血栓治療。
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可找出可逆性病因,針對病因治療。例如:維他命B12缺乏、甲狀腺功能過低症等。
二、非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熟悉的、穩定的、有安全感的)、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認知訓練、懷舊療法、亮光、按摩、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藝術治療等非藥物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
【懷舊治療】
透過團體的方式,藉由對過去事物及經驗的回憶而增加患者語言表達、人際互動、改善情緒之目的,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回想與分享個人人生經歷的過程,可透過團體懷舊過程,鼓勵並支持失智老人的人際互動並鼓勵失智老人有組織地回想、討論並分享過往的事情及經驗,以增加自己的信心、自尊,進而減輕憂鬱情緒,緩解症狀。
【音樂治療】
運用音樂本身做媒介來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言溝通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設計音樂活動提供刺激與活動,藉簡單樂器之使用、歌詞解說等方法提供患者正向刺激,延緩疾病之退化。
【藝術治療】
運用教材及繪畫、拼貼、彫塑等方法與失智症者互動,提供豐富之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機會;透過失智者陳述分享其作品,促進失智者之語言表達及成就感;在製作的過程,成員間相互協助形成良好人際互動、增進人際之滿足,參與活動動機提昇進而減緩退化。
【認知訓練】
運用輔助教具、日常生活器具或其他自製器材、海報等,設計認知活動,幫助失智症者動動腦、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過程常搭配結合感官刺激、現實導向活動。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認知訓練希望即使在疾病的影響下,長輩仍然可以藉由日常活動的重新安排,建立參與活動的習性,以保持最大可能的獨立功能並面對調適失智症帶來之困擾。
照顧者常犯的錯誤一:幫失智長輩,包辦生活常常大小事務
湯麗玉強調:「千萬不要把失智者會做的事情都做完。很多時候家屬會覺得,我做比較快,但這樣失智者反而會退化得很快。」特別是請了看護之後,看護時常一手包辦所有照護工作,為患者吃飯、幫患者洗澡穿衣服。當失智長輩像個傀儡,什麼事都不用做時,他們的生活行為能力很快就被廢掉。
因此,如果請看護照顧患者,要好好和看護溝通,盡量讓患者做自己能做的事。日常生活中的盥洗、洗澡、穿衣服、打掃,家屬或看護可以在一旁觀察,如果有個環節他做不來,就在那個環節幫忙他。
例如,長輩可以自己刷牙、洗臉,但擠牙膏有困難,就幫他擠牙膏;長輩可以洗碗就讓他洗,有時候洗不乾淨,再幫他沖乾淨。如果家屬擔心患者覺得把他當佣人,可以和他一起做家事。引導患者用餐、穿衣時,也是一樣的原則。
引導患者穿衣服:
一開始輕度失智症,患者還能自理。但隨著失智症退化,患者可能越來越沒辦法穿脫較複雜的衣物,例如需要拉拉鍊的褲子、繫鞋帶的鞋子。這時換成方便穿脫的衣物,降低難度,但盡量讓他自己穿。
一、可幫他把適合的衣服拿出來,放個二、三套,讓他選一套。
二、按照穿著的順序排列衣物,引導他完成穿衣過程。如果患者沒辦法選擇,就一次拿一件讓他穿。
三、選擇舒適、易於穿脫的衣服:有鬆緊帶的衣物和用魔鬼氈固定的鞋子,可輕鬆穿脫,減少失智者的挫折感。
四、提早準備,在出門前預留充分的時間讓他更衣。
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技巧
技巧一:提供談話的線索或把答案放在問題裡
這個技巧的重點是:就算失智症患者不知道答案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可以順利進行對話,不會讓「對話」變成「記憶力大考驗」。有時照顧者會刻意想測試失智症患者的「失憶程度」,請千萬別這樣做!你並不是醫生在做診斷或做檢查,坦白說,這樣的「測驗」只是滿足你對於「不知道他記不記得這個人、事、物?」的好奇心。對失智症患者本人並沒有實質意義,反而讓他對於想不起來、記不住感到很懊惱。不但會破壞情緒和氣氛,更會讓失智情況惡化。雖然有時候不是故意要考他,只是想讓他有正常對話的參與感,但他偏偏就是回答不出那些問題,話家常一不小心就變成隨堂考。所以,請善用「作弊」技巧,在你的語句中悄悄地放入讓他能繼續進行對話的線索。
例如,平常我們會這麼說:「你記得你晚餐吃什麼嗎?」
巧妙地改問:「你喜歡我們今天晚餐吃的滷肉飯嗎?」—這樣一來,就算不記得晚餐吃什麼也沒關係,答案就在問題裡。失智症患者就可以運用你給的線索,把「聊天」進行下去,不會覺得自己因為失智症失去正常對話、社交能力,也就不會感到挫折。重點在於:盡可能提供最多的資訊,但期待最少的回應。不要因為他的回應不夠多、不夠好,就打破砂鍋問到底。
與其說:「昨天我們去的那間餐廳,你覺得好吃嗎?」「你記得明天有誰要來嗎?」「牆上這幅字是你寫的嗎?」
我們可以這樣「聊天」:「我們昨天吃那間江南牛排館味道不錯,你好像也喜歡,是嗎?」「我很期待明天孫子、孫女要來玩。」「牆上這幅你之前寫的字真好看!」
技巧二:最好的問題是單選題
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和判斷功能正在逐漸退化,當被問到一個開放型問句,必須自己找出選項、做決定然後回答,這對他的大腦來說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即使是很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你今天要穿什麼?」就算你把他帶到衣櫃前問:「你要穿哪一件?」對失智症患者來說,訊息都太龐大、太眼花撩亂。不如直接拿出2件衣服,展示給他看,並問:「你喜歡這件?還是這件?」我們鼓勵照顧者提供選項,是為了讓失智症患者盡量保有「自己做選擇」的自主感,這種可以自我掌控的感覺不只能讓他增加信心,也讓他不會覺得自己對生活失去控制,或是感到需要依照別人的決定過活而有壓力。這種失控的感覺會讓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功能退化得更快,也會讓他長期處於「自己很沒用」或是「必須聽從別人指示」的壓抑情緒中,進而導致憂鬱,或使得情緒和行為狀況惡化。
當你發現失智症患者因為選項太多而顯得有點焦躁,請改說:「我們重新來過,這兩件衣服,你想穿哪件?」 —記得運用之前提過的「提供選項」技巧,拿出兩件適合的衣物讓他挑選,不管他挑哪件都是雙贏。
技巧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先道歉就對了
別忘了,當溝通不通時,雙方一定都很沮喪。照顧者經常陷在挫敗、焦急的情緒裡,很容易忽略失智症患者在溝通上面臨困難,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他講不聽。其實失智症患者也對溝通困難感到同樣沮喪,加上無法如實表達感受和想法,沮喪程度更甚於我們。這也是為什麼溝通不良時,失智症患者特別容易情緒失控、出現反抗或暴力的行為。照顧者很氣,失智症患者何嘗不氣啊!你說他講不聽,他還覺得你無理取鬧哩!
記得,請避免說「我不該讓你生氣」,這樣的說法太過模糊,且失智症患者有時不容易辨識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生氣,卻被安上「他愛生氣」的罪名,搞不好就真的生氣了。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清楚點出那件讓他不高興的事即可。
技巧四:換湯不換藥
對於失智症患者排斥的事情,可以試著換一個說法。例如把「洗澡」改成「擦身體、做SPA」,避開會觸發反感的詞語,事情會有神奇的轉變。在失智症患者比較容易排斥的事情後面,安排他會期待的活動,可以加強他配合的動力。例如,面對拒絕洗澡或換衣服的失智症患者,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溝通:
「我們中午一起去你最喜歡的那家麵店吃午餐,現在我們先稍微清理/整理一下。你看,我準備了你最喜歡的外套。」
技巧五:善用肢體
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跟失智症患者的關係算親密,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輕微的身體接觸,例如試著握著他的手,或用你的手輕輕覆住他的手背。一來可以幫助他維持專注力,二來有助於安定他的情緒。
此外,「手口並用」在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時候,失智症患者不是講不聽,而是沒有聽懂,因為受傷的大腦沒有辦法轉換言語的訊息,但他看到實際動作就能了解,或者至少可以模仿你的動作。例如:當你請他扣釦子,可能說了好幾次,他都還停在那裡沒有動作。這時照顧者可以在自己身上做出扣釦子的動作,然後指指他的釦子。透過手口並用的溝通,會比只用言語容易通!不過,還是要再提醒一次,進行手口並用的溝通,記得先在自己的身上做示範,再慢慢地指向失智症患者。如果突然觸碰他或靠他太近,出於自衛本能,他可能會出現肢體抗拒,甚至暴力行為。加上前面章節提過的「隧道視覺」問題,失智症患者可能看不清楚近距離的東西,或看得不完整。因此,照顧者在做示範時,記得先在自己身上比劃。
最後,逐漸失去溝通能力的失智症患者在對話過程中找不到想說的那個字、增加很多輔助手勢、甚至說出很突兀的語句等,都是正常的。照顧者不需過度反應,輕輕帶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