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靈感的“急救包”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坐在電腦前,或者攤開稿紙,腦子裡卻像被清空了緩存,一片空白?明明有了人物,甚至大概知道了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但中間那大段大段的情節要如何填充,卻毫無頭緒。感覺身體被掏空,只想對著空白文檔吶喊:“到底寫什麼啊?”
別擔心,這幾乎是每個寫作者都會遇到的“常規操作”。當思路卡殼,感覺故事無法推進時,我們不妨打開一個“靈感的急救包”——那就是我們常說的“梗”,或者叫“套路”。
聽到“套路”,你可能會微微皺眉,覺得這是不是意味著陳詞濫調、缺乏新意?其實不然。在故事創作中,“梗”更像是一種被市場和讀者反覆驗證過的、行之有效的敘事框架。它們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們觸及了人們共通的情感點,滿足了某種閱讀期待。比如,我們都愛看正義戰勝邪惡,期待有情人終成眷屬,或者享受沉冤得雪、揚眉吐氣的酣暢淋漓。這些期待,往往就蘊藏在各種經典的“梗”之中。
把“梗”看作搭建故事的樂高積木吧。它們本身是基礎模塊,但通過你的巧妙組合、細節填充和創意改造,完全可以搭建出獨一無二、引人入勝的建築。
本章的目的,就是為你係統地梳理和盤點一些在女性向短篇創作中,尤其是現代言情和古代言情故事裡,廣受歡迎且效果顯著的“梗”。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隨時可以翻閱查詢的“寶庫”,當你缺乏靈感時,來這裡逛逛,或許就能找到那個點亮你思路的火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梗”具有很強的通用性。你會發現,不少橋段既可以用在雕樑畫棟、錦衣華服的古代背景下,也能無縫銜接到車水馬龍、霓虹閃爍的現代都市生活中。關鍵在於如何根據你的故事背景和人物設定,進行恰當的“本土化”改造。
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打開這個寶庫,看看裡面都有哪些寶貝吧!
一、“虐後回甘”的藝術——“火葬場”梗詳解
近年來,有一個詞在網文圈,尤其是女性向作品中熱度居高不下,那就是——“火葬場”。
別被這個聽起來有點驚悚的名字嚇到。“火葬場”梗,並不是真的指物理上的火葬場,而是借用其“熊熊燃燒、化為灰燼、追悔莫及”的意象,來形容一種特定的故事情節模式:通常指故事中的某位重要角色(很多時候是男主角),在前期因為種種原因(誤會、偏見、渣、瞎……),對主角(通常是女主角)造成了深深的傷害,甚至讓她遍體鱗傷、心如死灰。直到失去後,或者某個真相揭開後,這位角色才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主角的珍貴,從此陷入無盡的悔恨,開始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卑微到塵埃裡地去追回主角。
這種先“虐”後“追”的模式,滿足了讀者對於“惡有惡報”(雖然這裡的“報”是後悔)、“遲來的深情”以及“主角最終掌握關係主導權”的複雜情感需求,因此備受歡迎。一個成功的“火葬場”故事,能讓讀者在為主角心疼的同時,也暗搓搓地期待著那個曾經高高在上的角色如何“自食惡果”、痛哭流涕。
“火葬場”本身是一個大的框架,內裡可以填充各種各樣具體而微的“小梗”。下面我們就來拆解一些常見的、能有效點燃“火葬場”之火的子“梗”:
1.失憶梗:當記憶成了幫兇或救贖
失憶,這個經典的戲劇元素,在“火葬場”文學裡煥發了新的生機。它通常有兩種玩法:
他/她“假裝”失憶: 這是為了逃避責任或擺脫主角而採取的卑劣手段。比如,你的丈夫/男友/未婚夫突然移情別戀,愛上了他的秘書或者一個更年輕、看起來更“單純”的女孩。但他又不想揹負“渣男”的罵名,或者害怕失去因你而來的某些利益,於是他乾脆“假裝”失憶了。“你是誰?我不認識你。”他用這種方式,殘忍地抹去你們過往的溫情,心安理得地和新歡雙宿雙飛,把你當作一個尷尬的陌生人。這種“假失憶”,往往是點燃“火葬場”最猛烈的一把火。
主角“真的”失憶: 這往往源於一場意外(車禍、墜崖)或疾病。當你醒來,忘記了過去的一切,包括那個曾讓你愛過或痛過的人。你迷茫地問他:“我們是什麼關係?”而他,或許早已變心,或許在那一刻懦弱了,輕描淡寫地回答:“普通朋友。”他利用你的失憶,順水推舟地結束了你們的關係。諷刺的是,當你真的將他視為“普通朋友”,開始新的生活,甚至愛上別人時,他看著不再為他停留的你,或者在他與所謂的“白月光”相處並不如意後,才開始瘋狂後悔,試圖喚醒你的記憶。但失憶後的你,可能早已不是從前的你了。
2.羞辱梗:無意聽見的真心話最傷人
這種梗的核心在於“無意撞破”。你可能在某個聚會上,無意中聽到你的伴侶和他的朋友們高談闊論,而話題的中心,正是你。他用戲謔、輕蔑甚至厭惡的口吻談論你:“早就玩膩了。”“她啊,太老了/太無趣了/太粘人了,也就你們覺得是個寶。”“現在的她,怎麼配得上我?”……諸如此類的評價,像一把把淬毒的匕首,精準地刺穿你的心。這種羞辱,往往發生在他認為你不在場的情況下,因而顯得格外真實、傷人。它常常與“白月光”(前任或心頭的硃砂痣)的迴歸,或是他移情別戀的情節捆綁出現,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你徹底死心。
3.替身梗:我究竟是誰的影子?
“我愛你,是真的嗎?還是透過我在愛另一個人?”替身梗觸及的是感情中最敏感的真實性問題。
單向替身: 這是最常見的形式。你漸漸發現,他對你的好,他對你的某些要求,甚至他看你的眼神,都帶著另一個人的影子。你可能是他心中那個求而不得的白月光的替代品,你的眉眼、你的喜好、甚至你的名字,都只是因為恰好與那個人有幾分相似。當那個“正主”歸來,或者他覺得你這個“替身”不再符合要求時,你往往會被輕易拋棄。
雙向/反向替身: 這是替身梗的進階玩法,更具戲劇性。他把你當作替身,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又何嘗不是你心中的“替身”?你待在他身邊,卑微地付出,忍受他的冷漠甚至羞辱,所有人都以為你愛他愛到塵埃裡。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愛的或許是與他有血緣關係、卻無法靠近的兄長/弟弟,或許是某個氣質與他相似卻已逝去的人,甚至極端一點,你愛的那顆心臟,恰好移植在了他的身體裡。當真相揭開,他發現自己所以為的“掌控”和“施捨”都成了一場笑話時,那種衝擊力和悔恨感會加倍。這種梗同樣適用於性別轉換(女主把男主當替身)。
4.忘恩負義梗:陪你功成名就,換來一腳踢開
共患難易,共富貴難。這種梗的核心在於“背叛”與“辜負”。你陪著他從一無所有、籍籍無名開始打拼,你可能是他創業路上的合夥人,是默默支持他學業的糟糠妻,是助他登上高位的墊腳石。你付出了青春、資源、心血,以為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結果,他成功了,身邊卻容不下你了。或許是少年時期的白月光楚楚可憐地歸來,讓他覺得只有她才配得上如今的自己;或許是他遇到了更年輕貌美、或對他更有“價值”的新人;或許僅僅是他覺得你這個“舊人”已經跟不上他的步伐,配不上他的身份。他不僅移情別戀,甚至可能將本該屬於你的位置、榮譽、財富,拱手讓給那個“後來者”。這種付出與回報的巨大落差,最能激起讀者的憤怒和對主角的同情。
5.悔婚/逃婚梗:盛大婚禮上的鬧劇
婚禮,本該是愛情修成正果的神聖儀式,卻也可能成為“火葬場”的絕佳舞臺。
公開退婚/休妻: 你們門當戶對,青梅竹馬,婚約早已定下。就在訂婚宴/婚禮當天,賓客滿堂,親友齊聚,他卻突然帶來一個陌生女子,當眾宣佈那才是他的“真愛”,要與你解除婚約(古代背景下可能是“休妻”)。他將你的家族顏面狠狠踩在腳下,讓你成為全城的笑柄。這種公開的背叛和羞辱,是極為慘烈的開場。
臨陣脫逃: 婚禮正在進行,或者就在婚禮前夜,他突然消失了。可能只是因為接到了白月光的一個電話,說她生病了、需要他,他就拋下盛裝等待的你,拋下滿堂賓客和雙方家庭的聲譽,頭也不回地跑了。他完全不顧你將要獨自面對怎樣的非議和嘲諷。這種極端的自私和不負責任,同樣能迅速將劇情推向“火葬場”。
6.二選一梗:危急時刻的選擇最見人心
在生死關頭、極端困境下的選擇,最能暴露一個人的真心。
直接選擇: 你和他的白月光(或其他他在乎的人)同時陷入危險,比如被綁架,而綁匪殘酷地要求他只能救一個。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對方,將你棄之不顧。
“犧牲你”的選擇: 白月光被綁架了,而你安然無恙。他卻跑來要求你去替換她,理由可能是你“更強大”(比如練過武)、“更堅強”,或者乾脆道德綁架(“她是你姐姐/妹妹,你怎麼能見死不救?”)。他甚至可能承諾“只要你平安回來,我就娶你/對你好”,用空頭支票來換取你的犧牲。
政治聯姻的替換(古代背景): 他的白月光(可能是受寵的公主或貴女)原本要被送去和親,為了保護心上人,他向皇帝/掌權者進言,把你推出去替代和親。美其名曰“一定會把你接回來”,實則讓你去承擔本不屬於你的命運。
這些“二選一”的情境,都指向一個殘酷的事實:在他心中,你不是那個最重要的、值得被優先保護的人。
7.“火葬場”進階:“死人文學”
這是“火葬場”梗的一種極致延伸,通過不斷升級的“錯過”和“缺席”,將虐心程度和男主的悔恨值拉到最高。它往往呈現一種遞進關係:
最初,可能是你父母重病或去世時,他正陪著白月光/忙於他認為更重要的事,錯過了你最需要他的時候。
然後,升級到你自己重病垂危甚至死亡時,他依然缺席,或許還在為別人奔忙。
更進一步,當你們共同的孩子遭遇不幸(重病/意外/死亡)時,他作為父親,卻未能盡責,可能還在處理與白月光有關的事務。
最高級別,甚至可能是在他自己的父母彌留之際,他都因為沉溺於與白月光的關係或其他事情而未能送終。
每一次的缺席,都是一次更深的傷害和更大的遺憾,層層疊加,最終在他醒悟之後,化為無法彌補的悔恨和永遠的意難平。這種寫法雖然極端,但如果處理得當,能帶來極強的衝擊力和情感張力。
以上就是“火葬場”這個大類下的一些常見“梗”。它們提供了豐富的情節可能性,幫助你構建主角被傷害、被辜負的核心矛盾。當然,如何將這些“梗”運用得自然、不落俗套,還需要你在具體寫作中,結合人物性格和故事邏輯,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打磨。
二、時光倒流的魅力——“重生”梗的N種可能
如果說“火葬場”是關於失去後的追悔,那麼“重生”梗,則給了主角一個截然不同、充滿力量的開局:帶著前世的記憶和經驗,回到過去某個關鍵的時間點,重新活一次。
這種“再來一次”的機會,本身就充滿了巨大的吸引力。它意味著主角可以避開曾經踩過的坑,彌補過去的遺憾,懲罰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甚至徹底改變自己和身邊人的命運軌跡。重生梗的核心爽點在於主角掌握了“信息差”這一金手指,能夠預知未來走向,從而在人生的棋局中,步步為營,反敗為勝。
重生梗同樣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類,根據主角重生後的主要目標和行動方式,可以衍生出多種激動人心的子“梗”:
1.“不做聖母”/“遠離禍害”:智者不入愛河,寡王遠離是非
這是重生文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角前世可能因為過於善良、心軟、顧全大局(俗稱“聖母”),結果被身邊的人利用、傷害,最終落得悲慘下場。重生歸來,她(或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擦亮眼睛,吸取教訓,堅決不再做那個任人拿捏的“老好人”。
遠離“倀鬼”: “倀鬼”原指被老虎吃掉後變成鬼魂,反過來幫老虎害人。這裡引申為那些依附主角、卻反過來傷害主角的人。可能是看似親密的閨蜜/室友,實際上嫉妒你、背後捅刀;可能是某些極品親戚,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吸你的血。重生後,主角會果斷與這些人劃清界限,任憑他們作妖,自己絕不摻和,冷眼旁觀他們失去自己的“幫助”後,走向原本就該屬於他們的結局。
拒絕道德綁架,不再強行干預:
例如“嫂子梗”: 前世,嫂子是個素食主義的狂熱信徒,不給親侄子吃肉,導致孩子營養不良。主角心疼孩子,偷偷給他改善伙食,孩子身體好轉。結果嫂子和家人反而怪罪主角破壞了孩子的“福報”,甚至侄子長大後也怨恨主角“多管閒事”,最終釀成悲劇(比如把主角捅死)。重生後,主角選擇尊重他人命運,放下助人情結,不再幹預侄子的飲食,嫂子和侄子的人生好壞,與我無關。
例如“青梅竹馬梗”: 前世,一起長大的優秀竹馬/青梅,在高考前夕突然戀愛腦上頭,為了一個不學無術的校花/校草要放棄大好前程,甚至要去讀專科。主角苦口婆心勸住了他/她,保住了其前途。然而,對方雖然事業成功了,卻始終對主角當年“破壞他的愛情”耿耿於懷,婚後可能將生活的種種不如意都歸咎於主角,最終在某個時刻爆發,傷害甚至殺害主角。重生後,主角選擇閉嘴,你想怎樣就怎樣,你的未來你自己負責。看著對方在沒有自己“阻攔”的情況下,果然選擇了那條看似浪漫實則泥濘的路,自己則專注學業,活出精彩人生,前世的怨侶最終追悔莫及。
這種“不做聖母”的轉變,核心在於主角價值觀的重塑——認識到過度善良可能被利用,過度干涉他人命運可能吃力不討好,學會優先保護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2.“交換人生”/“重選一次”: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人生充滿了選擇,有些選擇一旦做出,就無法回頭。重生則給了主角“S/L大法”(Save/Load,遊戲存檔/讀檔),可以回到關鍵的十字路口,做出不同的抉擇。
姐妹/兄弟間的選擇互換:
例如“真假嫡女/選擇夫婿”: 古代背景下,姐妹二人(可能是嫡庶、或同為嫡出)面臨婚嫁選擇。前世,姐姐選擇了看似風光的高門世子,妹妹嫁給了當時落魄的窮秀才。後來世子家被抄家流放,姐姐悽慘無比;而秀才卻一路科舉高中,官至丞相,妹妹成了尊貴的誥命夫人。妹妹好心將流放的姐姐救回,姐姐卻因嫉妒殺害了妹妹。重生後,回到了選擇的那個時刻,姐姐(可能也重生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秀才。主角則可能選擇前世姐姐的路,或者乾脆兩條路都不選,另闢蹊徑。這種梗常常用來探討命運的無常,或者揭示表面風光下的真實苦楚(可能前世妹妹當丞相夫人也並不幸福)。
與特定人物關係的重選:
例如“不再選擇你”: 前世,主角可能全心培養/資助/愛慕某個人(可能是她的靈寵、她資助的貧困生、她一手提拔的下屬),結果對方得勢後卻背叛了她,甚至與她的敵人(如姐姐、情敵)勾結,害死了她。重生後,在最初選擇靈寵/資助對象/合作伙伴的關鍵節點,主角冷漠地移開目光,選擇了別人,或者乾脆誰也不選。而被放棄的那個人,在失去主角這個最大的“金手指”後,可能無法複製前世的成功,或者跟隨了別人後發現日子並不好過,最終只能看著主角和她新的選擇走向輝煌,自己悔不當初。
親子關係的選擇反轉:
例如“孩子,這次你選誰?”: 前世,主角與丈夫離婚(通常因對方出軌),為了孩子,主角可能選擇淨身出戶,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長大。但孩子長大後,卻因為覺得跟著主角過得“窮”、沒有跟著有錢的爸爸風光,而怨恨主角,甚至做出傷害主角的事情。重生後,再次面臨離婚和孩子撫養權選擇的時刻,孩子(可能也重生了,或者僅僅是出於本能)選擇了看起來更有錢的父親。這一次,主角不再強求,果斷放手,拿走屬於自己的財產,開始為自己而活,活得風生水起。而被父親(和可能的繼母)養大的孩子,卻可能並沒有過上想象中的好日子,最終後悔當初的選擇,想要回頭找媽媽,但主角早已開啟新人生。
這種“重選”梗,強調的是選擇的重要性,以及看清人心、及時止損的智慧。
3.“復仇虐渣”:有仇報仇,快意恩仇
如果說“不做聖母”是被動防禦,那“復仇虐渣”就是主動出擊。主角重生後的核心驅動力,就是向前世那些傷害過自己、甚至害死自己的人討回公道。
目標明確,精準打擊: 復仇的對象通常是前世的“仇人”,身份各異:
極品家人: 可能是重男輕女、把她當工具榨取的父母;可能是惡毒的繼母/後媽;可能是貪婪自私的兄弟姐妹。
惡毒姻親: 可能是刁鑽刻薄、挑撥離間的公婆/岳父母;可能是作天作地、搬弄是非的小姑子/小叔子。
背叛伴侶/朋友: 渣男/渣女前任;兩面三刀的所謂“閨蜜”/“兄弟”。
復仇程度的差異: “復仇”的力度可以有所不同。
輕度“打臉”: 重點在於揭露對方的真面目,讓其名譽掃地、計劃落空,在眾人面前丟臉,從而讓主角出一口惡氣。
深度“虐渣”: 仇恨更深,手段也更狠。可能是因為前世全家被害,或者自己經歷了極其悲慘的遭遇。主角重生後會精心佈局,不僅要讓仇人身敗名裂,更要讓他們付出慘痛的代價,比如失去最重要的東西(權力、財富、地位、甚至生命),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復仇梗的爽點在於其強烈的“因果報應”色彩,滿足了讀者懲惡揚善的心理期待。
4.“彌補遺憾”:這一世,我要為自己活
並非所有的重生都充滿了仇恨和算計。有些主角重生,是為了彌補前世的種種遺憾,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告別“憋屈”人生: 前世,主角可能為了家庭、為了丈夫、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夢想、事業和興趣,壓抑自己的天性,過著一種“失去自我”的生活。她可能像個老媽子一樣伺候全家,卻得不到尊重和感激;她可能為了維持表面的和諧,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直到臨死前,才發現自己這一生,從未真正為自己活過。
追求自我價值: 重生後,她決心不再重蹈覆轍。她可能會撿起曾經的夢想,去學習、去創業、去旅行;她可能會拒絕不合適的婚姻,或者勇敢地離開消耗她的家庭;她會更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取悅自己,活得瀟灑而獨立。
這種“彌補遺憾”的重生,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救贖和成長,展現的是主角與自己和解、追求幸福的過程,溫暖而勵志。
重生梗為故事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無論是爽快的復仇,還是智慧的規避,抑或是溫暖的彌補,都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情感體驗。選擇哪種重生路徑,取決於你想表達的主題和你所塑造的主角性格。
三、雞毛蒜皮中的戲劇張力——“世情”梗盤點
並非所有的故事都需要驚天動地的陰謀或奇幻設定。“世情”類故事,就將目光聚焦於我們普通人最熟悉的領域——日常生活、婚姻家庭、人際關係。這類故事的魅力在於其“真實感”和“代入感”,它們書寫的就是我們身邊可能發生的“一地雞毛”,通過放大和戲劇化處理這些日常矛盾,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
世情梗往往與前面提到的“重生”、“打臉”等元素結合使用,增加故事的爽感和可看性。但其核心,始終圍繞著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家庭內部和社會關係中的種種衝突。我們可以按照常見的關係對象,來梳理一下世情故事裡都愛寫哪些“梗”:
夫妻關係中的“那些事”:
出軌與背叛: 永恆的婚姻議題,無論是精神出軌還是身體出軌,以及如何發現、應對和反擊。
媽寶男/扶媽魔: 丈夫對母親言聽計從,婆婆過度干涉小家庭生活,引發無盡矛盾。
鳳凰男(特指某些算計型): 出身底層,通過婚姻實現階層跨越後,可能暴露自私、算計的本性,甚至聯合原生家庭“吸血”妻子家。
家暴與冷暴力: 觸及婚姻底線的行為,主角如何掙脫、自救和反擊。
三觀不合/溝通障礙: 日常生活中因價值觀、生活習慣、消費觀念等差異引發的持續性摩擦和消耗。
婆媳/翁婿關係中的“經典難題”:
婆婆/岳父母的“騷操作”: 各種令人窒息的干涉、控制慾、偏心(尤其偏心自家兒子/女兒,或重男輕女)、倚老賣老、道德綁架等。
生活習慣與育兒觀念衝突: 兩代人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焦點。
姑嫂/妯娌/叔嫂等平輩姻親關係:
挑撥離間/搬弄是非: 小姑子/小叔子/妯娌等角色,出於嫉妒或自身利益,在主角與伴侶/公婆之間製造矛盾。
爭風吃醋/利益衝突: 圍繞家庭資源(財產、長輩關注度等)展開的明爭暗鬥。
原生家庭的“痛點”:
父母偏心: 典型的如重男輕女,對兒子無限度溺愛縱容,卻要求女兒無私奉獻。
過度控制與情感勒索: 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干涉子女的人生選擇(學業、工作、婚姻),甚至進行“PUA”(精神打壓)。
“記賬式”養育: 父母一絲不苟地記錄為女兒花的每一分錢,要求其日後加倍償還,卻對兒子(或其他受寵子女)無條件付出。
奇葩父母人設:
“嬌妻”媽媽: 媽媽在爸爸面前扮演不諳世事、柔弱需要保護的“寶寶”角色,爸爸極度寵溺,兩人是“真愛”,而作為孩子的你彷彿是“意外”。媽媽可能還會與女兒產生“雌競”心理,暗中較勁或挑釁。
“吸血鬼”父母: 將子女視為養老工具或提款機,不斷索取。
親子關係中的“反噬”:
“白眼狼”子女: 父母含辛茹苦將其養大,甚至犧牲自己,子女成年後卻不懂感恩,反而嫌棄、怨恨父母“沒本事”,甚至為了利益反咬一口。
擴展關係網中的“極品”:
極品親戚: 勢利眼、愛佔小便宜、見不得人好、道德綁架的七大姑八大姨。
虛偽朋友/閨蜜: 表面姐妹情深,背後造謠中傷、搶奪資源(男友、工作機會等)。
熊鄰居/熊孩子: 缺乏邊界感、製造麻煩的鄰居,以及被家長縱容、肆意妄為的孩子。
世情梗的寶庫幾乎是無限的,因為它根植於複雜而真實的人性與社會關係。寫好世情故事的關鍵在於抓住那些最能戳中讀者痛點的細節,將日常矛盾提煉昇華,讓主角在解決這些“雞毛蒜皮”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和解脫。
四、大快人心的爽點——“打臉”梗集合
如果說世情梗提供了衝突的土壤,那麼“打臉”梗就是讓主角在這片土壤上揚眉吐氣的“高光時刻”。“打臉”,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情節的戲劇性反轉,讓那些曾經輕視、誤解、欺辱、陷害主角的人,最終自食其果、顏面盡失,從而給讀者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感和閱讀爽感。
打臉梗幾乎可以融入任何類型的故事中,尤其在重生、逆襲、言情等題材裡是重要的爽點製造機。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打臉”梗類型:
真假千金/少爺:身份錯位的反轉
經典的“狸貓換太子”變體。真千金/少爺流落在外,受盡苦楚,假千金/少爺鳩佔鵲巢,享受榮華。當真相大白,身份歸位時,往往伴隨著對假貨及其幫兇的打臉清算。
錦鯉/掃把星:運氣逆轉的打臉
主角明明是給家庭帶來好運的“錦鯉”,卻被誤認為/誣陷為“掃把星”而受盡排擠和虐待,甚至被趕出家門。反而是那個被捧在手心的“假錦鯉”才是真正的災星。當主角離開後,原生家庭迅速衰敗,而主角則在新環境裡風生水起,或者被真正珍惜她的人發現其“錦鯉”體質。最終,原生家庭後悔不迭,求著主角回去,構成打臉。
綠茶/白蓮/漢子茶:撕破偽裝的打臉
“綠茶”指外表清純、內心狡詐,擅長挑撥離間的女性;“白蓮”則更進一步,顯得無辜又聖母;“漢子茶”則是打著“好兄弟”、“女漢子”旗號,與主角的伴侶/曖昧對象勾肩搭背、行為越界,實則暗藏心機的女性。主角通過智慧和證據,在關鍵時刻揭穿她們的真面目,讓她們的偽裝被撕碎,是常見的打臉情節。
奇葩相親/對象:慧眼識“渣”的打臉
相親或戀愛初期遇到各種奇葩、渣男/渣女,對方可能自視甚高、言語侮辱、行為極品。主角或是當場漂亮反擊,或是事後通過某種方式(比如亮出真實身份、或找到更好的對象)讓對方後悔莫及。
扶弟(伏地)魔及其反擊:擺脫“吸血”的打臉
指那些被原生家庭(尤其是重男輕女的父母)洗腦,無底線犧牲自己、補貼弟弟/哥哥的女性。當主角醒悟過來,拒絕再被“吸血”,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不再受原生家庭控制時,本身就是一種打臉。
隱藏身份:扮豬吃老虎的終極打臉
這是打臉梗中的“王炸”。主角可能是隱藏的富豪、大佬、才華橫溢的天才,但因為低調或者特定原因,暫時隱藏了身份,過著普通甚至被人輕視的生活。
離婚/分手後亮身份: 因為“貧窮”或“普通”被伴侶/婆家嫌棄而離婚/分手,之後主角不再偽裝,亮出真實身份(億萬富翁、集團繼承人、某領域大神等),讓前任和當初看不起她的人目瞪口呆,追悔莫及。
低調被欺後反擊: 因為穿著樸素、行事低調,被勢利眼的同學、同事、親戚或者某個“冒牌貨”(比如管家的女兒拿著主角的東西冒充富家千金)欺負、嘲諷。在某個關鍵場合(如對方裝逼說某山莊/公司是他家的,結果主角才是真正的主人),主角揭露真相,讓對方顏面掃地。
“上岸第一劍,先斬意中人”的反轉:預判與反殺
“上岸先斬意中人”指某些人依靠伴侶/恩人的幫助成功後(考上公務員、事業起步、度過難關等),立刻過河拆橋,拋棄對自己有恩的“意中人”。重生或有預知能力的主角,可以提前識別這種“白眼狼”,在對方即將“拔劍”之前,先一步斬斷關係,或者設下圈套讓其自食惡果,完成漂亮的預判與反殺式打臉。
打臉梗的精髓在於“反差”和“逆襲”。前期主角有多憋屈、被動,後期的打臉就有多酣暢淋漓。運用好打臉梗,能有效提升故事的爽度,抓住讀者的閱讀快感。
五、緊跟潮流的脈搏——“時效熱點”梗
除了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梗”之外,還有一類“梗”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緊隨社會熱點、時事新聞、網絡潮流和季節變化,我們稱之為“時效熱點”梗。
這類梗的優勢在於其“新鮮度”和“話題性”。當一個社會事件、一個網絡流行語、或者一個特定的節日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時,以此為背景或核心元素創作的故事,更容易在短時間內吸引讀者的目光,引發討論和共鳴。
社會事件/新聞熱點: 某段時間,某個社會新聞(比如曾經引起廣泛關注的涉及境外詐騙的“緬北”相關話題)可能會成為創作的熱點。將這類真實事件的元素融入虛構故事,可以增加故事的現實感和衝擊力。
節日/季節性話題: 圍繞特定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節、國慶節、五一勞動節等)或季節性活動(如暑假、畢業季)展開故事,可以營造出濃厚的氛圍感,貼近讀者的生活節奏。比如,春節期間寫家庭團聚的矛盾與溫情,暑假期間寫旅行奇遇或青春悸動。
網絡流行文化: 網絡上不斷湧現新的流行語、表情包、挑戰活動等,巧妙地將這些元素融入故事,可以增加趣味性和時代感,拉近與年輕讀者的距離。
使用“時效熱點”梗需要注意幾點:
1.時效性極強: 這是這類梗最大的特點,也是最大的風險。熱點往往轉瞬即逝,今天還在熱議的話題,可能下週就無人問津。因此,寫這類梗需要反應迅速,抓住時機。但同時也要有心理準備,這類故事的“保質期”可能相對較短。
2.避免過度消費/獵奇: 對於一些嚴肅的社會事件,創作時應保持尊重和審慎,避免為了博眼球而進行不當的消費或獵奇式描寫。
3.結合經典梗使用: 為了延長故事的生命力,一個聰明的做法是將時效熱點作為背景或引子,內核依然是那些更具普適性的經典梗(如愛情、成長、家庭矛盾、人性掙扎等)。這樣即使熱點過去了,故事本身的情感核心依然能夠打動讀者。
關注當下,從熱點中挖掘靈感,是保持創作活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但切記,潮流是流動的,唯有紮實的故事內核和寫作技巧,才能讓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結語:活用“梗”,創作不愁
好了,關於女性向短篇創作中常見的劇情“梗”,我們就暫時盤點到這裡。從經典的“火葬場”、“重生”,到充滿煙火氣的“世情”,再到大快人心的“打臉”,以及緊跟潮流的“時效熱點”,希望這個小小的“梗”寶庫,能成為你創作路上的一個實用工具。
請記住,“梗”或者說“套路”,它不是創作的終點,恰恰相反,它是一個極好的起點。它為你提供了一個基礎的敘事框架,一片可以生根發芽的土壤。不要害怕使用它們,覺得這樣會“俗氣”或者“沒新意”。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用”好它們。
“梗”是骨架,血肉靠你填。 同樣的“替身”梗,你可以寫出追悔莫及的虐戀情深,也可以寫出認清真相後的瀟灑放手。同樣的“重生復仇”,你可以寫成爽感十足的快意恩仇,也可以寫成放下執念、與自我和解的成長之旅。
靈活組合,推陳出新。 嘗試將不同的“梗”組合起來使用,比如“重生+打臉+真假千金”,“世情+火葬場+忘恩負義”。不同的組合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讓老“梗”煥發新生。
情感是核心,文筆是關鍵。 再好的“梗”,如果沒有真摯的情感注入,沒有生動的人物塑造,沒有流暢自然的文筆支撐,也難以打動人心。最終讓讀者記住的,永遠是那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那段觸動心絃的情感,那個由你精心構建的獨特故事世界。
所以,當你再次面對空白文檔,感到“腦海空空”時,不妨回到這裡,翻一翻這些“梗”。把它們當作靈感的催化劑,而不是創作的枷鎖。多看,多思,多寫,在不斷借鑑和實踐中,你會逐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更加豐富的“梗”素材庫,並最終能夠遊刃有餘地駕馭它們,創作出精彩紛呈的故事。
祝你,筆耕不輟,靈感泉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