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八:靜默的裂痕
初春的台中,天空經常籠罩著一層薄霧似的灰,陽光總是得費力穿透雲層,才能在午後灑下一些微弱光亮。氣溫忽冷忽熱,讓人難以適應。蘇菲雅在市場買菜時,會不自覺地拉緊圍巾,而她下班回家推開大門的那一瞬間,也總期待能有一股溫暖撲面而來。
但這一天,家裡比平時還要寂靜。
餐桌上空無一物,連電鍋也沒有運作的聲音。她放下購物袋,叫了一聲:「志文?」房間裡隱隱傳來孩子們的嘻鬧聲,伴隨著課本翻頁的沙沙聲——他們正在自己寫功課。但黃志文卻沒有如往常般從廚房探頭或從輪椅上滑來問她:「怎麼這麼晚?」
她轉過頭,才看到他坐在客廳靠牆的桌邊,一盞立燈投下孤單的光影,螢幕反光在他的眼鏡上。他的神情專注,眉頭微皺,一旁的筆記本堆著印有公文格式的資料,看起來是加班帶回來的文件。
「今天……沒煮飯嗎?」蘇菲雅語氣輕,沒有責備。
黃志文將文件放下,取下眼鏡,揉了揉鼻樑。「今天部門臨時開會,一直拖到下班,忘了提醒你……對不起。」
她沒說什麼,只走向廚房,打開冰箱,開始翻找剩菜或能快煮的東西。她的背影安靜而俐落,幾分鐘後,鍋子開始嘶嘶作響。整間屋子再度被煙火氣籠罩,像是什麼都沒變。
但黃志文知道,她沒追問,也是一種疏遠。
—
那晚過後的幾天,他們仍維持著默契式的合作:她煮飯、洗衣,他收拾、照顧孩子。他們彼此協調生活細節,卻鮮少有真正的對話。像兩部機器,各自運作又緊密配合,但缺乏情感的交流。
某晚,蘇菲雅下班後打開手機,看見印尼家族群組裡妹妹發來的一則訊息:「姊,爸最近狀況不太好,醫生說可能得有心理準備……能回來一趟嗎?」
她怔住。
她知道父親健康一直不佳,但這句話裡的「心理準備」,讓她胃一緊。她想起自己離開印尼時,父親沒有說什麼,只是站在門口擺了擺手。「去吧,有能力了就記得回來。」那是他一貫的冷淡方式,其實是怕表露情緒。
蘇菲雅低頭,按了熄屏鍵,房間陷入黑暗。她靠在椅背,腦中閃過三個孩子的臉龐、志文早上為電腦故障皺起的眉頭,以及這幾年用力維繫的這個家。
如果她走了,誰來撐著這一切?
但如果她不回去,也許就再也見不到父親最後一面。
—
「我想回去一趟。」那天夜裡,她終於開口。
黃志文坐在床邊,原本正在幫小女兒疊明天的校服。他聽到那句話,手停住,轉過身看她,眼神複雜。
「是爸爸……?」他問。
「妹妹說他最近很虛弱,有時甚至認不出人。醫生也說可能隨時……」她說不下去。
他點了點頭,沒有立刻回應。許久,他才說:「那就回去吧。」
「你一個人可以嗎?」她試探著問,語氣帶著焦急與歉疚。「孩子們有功課,早晚接送,你自己的腳……也不是沒負擔……」
他咬了咬下唇。「我不是不能,只是辛苦一點而已。我已經不是幾年前那個什麼都要靠妳幫忙的自己了。」
這句話讓她眼眶一酸。
—
機票訂在兩週後,她開始安排各種細節,像準備一場短卻艱難的遠征。她在手機記事本上記下:早餐牛奶放哪裡、小兒子的鋼琴課要怎麼報到、大女兒數學不好要記得每天複習。
孩子們一開始很興奮,以為媽媽是去「旅行」,直到蘇菲雅拿出行李箱時,小女兒抱著她說:「媽媽,不要走太久好不好?」
那一刻,她幾乎想放棄回程。
—
臨行前一天,黃志文特地請假,推著輪椅去市場買了蘇菲雅最喜歡的蔬菜,晚上親自下廚炒了一盤印尼炒麵。她看著他緩慢地在廚房裡忙碌,過去那個說自己連蛋都煮不熟的男人,現在卻能獨力承擔這些瑣碎。
「這是……你煮的?」她坐下問。
「有點焦,你忍耐一下。」他撓撓頭。
她嘗了一口,酸甜鹹辣交織的味道讓她一秒穿越回他們第一次見面的那間印尼餐廳。
「你記得嗎?那年在雅加達,你就是點這道炒麵。」
「我還記得你那時候問我:『這麼瘦,是不是在台灣沒人煮飯?』」
她笑出聲來,但笑意裡藏著濕意。
—
那晚,孩子們睡了,家裡靜得只能聽見掛鐘的秒針聲。兩人坐在陽台,對著微弱的星光喝著薄荷茶。
「志文……」蘇菲雅低聲說,「如果我那邊真的走不開,也許……也許得待久一點。」
他沒立刻回答,只靜靜地點了點頭,像是已預料這個可能。
「我不想丟下你們,可是……有些東西,錯過了,就再也彌補不回來了。」
「我懂。」他輕聲回,「所以不管多久,我都會等妳回來。」
這句話聽起來像承諾,卻也像預告。
—
機場送機那天,天色灰濛。孩子們在候機室裡鬧著要抱媽媽,小女兒緊緊摟著她的脖子,大兒子則說:「你不在,我要幫爸煮泡麵。」
她笑了,眼角卻掛著淚。黃志文站在她身後,沒有多說,只把一個小信封塞進她包裡。
「等飛機上再打開。」
她點頭,轉身走進登機口的那一刻,沒有再回頭。她知道,如果回頭,就會捨不得離開。
—
飛機起飛後,她坐在靠窗的位置,望著越來越遠的台灣島影。她打開那個信封,裡面是一張用黃志文略顯生澀字跡寫的紙條。
「我曾以為,我需要一個人來照顧我。但現在我才知道,我最不希望的,是妳因為我,而無法成為妳自己。回家吧,做妳該做的事。我會在這裡,守住我們的家。」
蘇菲雅的眼淚再也忍不住,靜靜滑落。
她知道,這趟回去,不只是一次返鄉,更是一場對過去與未來的重新面對。而這封信,將成為她在第十篇走到人生交叉口時,最關鍵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