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劉子新,有太多的冠冕加持於上。但對讀者來說,劉子新清秀俐落的筆調,如〈白馬〉裡女孩無瑕的視角,靜靜數落每一件人間瘋狂。
除了台積電的首獎〈白腳底黑貓〉,「我」持續與A與瑪麗與林俐麗、堂哥以及諸多城市裡匿名的尋常小人物互動,在「我」的敘述視角裡,連綿過去與未來的時間,網羅所有細密的塵埃細節,慢慢鋪陳為一段日子的切片。
〈五六〉以雨天捕捉青春期的孤獨感。「我實在有些討厭這樣朦朧的、使人恍惚看不清前的天氣」,不僅描述天氣,更是對青春期那種模糊不清的情感狀態的隱喻。作者害怕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走路,害怕在路上獨自表達情緒會被側目,真實呈現現代青少年的社交焦慮。
從便利商店的濕漉漉折疊傘,到公園黃昏時的蚊子和橙色溫暖,每個細節都帶著青春特有的敏感和詩意。特別是對「喜歡」這個概念的哲學思辨——「喜歡小眾樂團,人喜歡的是『小眾』還是『樂團』?」兩人的相處「像一場不得不的避雨」,清冷而憂鬱道出友誼的本質——更多對孤獨的恐懼,而非真正的情感連結。
這些切片,都是貓輕躡的的腳步,一吋一吋踏軟我們寂寞的心田。如果某一刻,我們無來由覺得荒涼,也想逃離這個世界,幽微的角落裡,總有劉子新一般清澈的眼神,讓我們知道:我們不是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