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數據經常關注消費市場的各種商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消費者的消費狀況,而觀察家可以結合手上或公司內部擁有的數據資料,進一步的分析與處理,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消費洞察。根據角度數據抽樣觀察資料,從排名前 10 名的月繳電信金額資料顯示,台灣最多消費者每個月繳的電話費是 499 元,排名第二名的是月付 699 元,第三名是月付 699 元的消費族群,這三費類的消費者約占前 10 名消費族群的一半。台灣消費者每月電信帳單超過 1,000 元與 1,000 元以下的消費人數比約為 2 : 5,表示 10 個消費者約有 3 個消費者的電信帳單是超過 1,000 元,這個占比隨著行動手機使用越來越普及,上網需求增加,以及手機與門號的合約,讓超過 1,000 元電話費的消費族群逐年增加,究竟是意味著台灣富人變多了,還是代表貨幣貶值,需要支付更多的金錢換取相同的服務呢?
不管是窮人或富人在某些商品金額的佔比是固定,觀察家可以試圖找出這類別的商品,以評斷富人與窮人之間對於同樣功能商品的需求。一般而言,富人對產品有比較高的要求,對服務有比較多的選擇,而窮人對商品的選擇性比較少,對服務的要求先求有再求好。對於窮人或富人採取的行銷手法應該不一樣,因為世界上有 97% 的消費者都不是有錢人,這些消費族群薪水不高要供養的東西又很多,上有父、母;下有兒、女;房貸、車貸必須按月支付,在快銷品的購買方面就會期待降價、折扣。當行銷人員第一次測試將商品降價,得到很好的銷售數量,第二次測試將商品降價也得到很好的回饋,第三次以商品降價作為行銷方法還得到老闆的獎金,造成許多行銷人員人認為降價是最有效的行銷手法,而忽略了從消費者的需求面著手,最後造成商品的利潤越來越低。
有些商品因為單價比較高,就希望找到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一味調查受訪者的年收入,試問哪一個有錢人願意透漏自己的年收入?而這些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都會自己花錢嗎?或許他們有專門的委託人幫他們花錢,即使市調單位有機會和這些富豪聊天,但最後在市場購買商品也不是他本人。「終身醫療險」這項商品的價格很高,難道只有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才會購買嗎?更多購買者是以分期的方式買下這項商品。年收入高的消費者購買高單價的機率比較高,但是年收入高的消費者選擇性也比較多,價格可能不是他們唯一考慮的因素,或許「需求」對他們而言更重要。角度數據經常觀察消費者買 A 還會同時購買 B,觀察的就是消費需求,月繳 499 元電信費的消費者還會購買「智冠科技小額商品」,表示消費者可能有玩遊戲的需求,而行銷、廣告不是要幫消費者省錢,而是要讓消費者產生需求或者是激發出消費者潛意識的需求,進而讓消費者願意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