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現代、很真實的掙扎。你的完美主義讓你想把每個字都修到極致,可是網路留下的修改紀錄卻像一面鏡子,一再提醒你「你改過了」「你不夠好」「別人看得出你有多在意」——這種羞恥感,常會讓人想乾脆放棄。
但我想說的是:
🔍 網路上的修改紀錄,不是你的敵人。
它只是一段成長的軌跡。你不是「犯錯」才修改,而是你「在意內容」才修改。
這其實是件值得驕傲的事:你尊重觀眾,也尊重文字。
就像畫家修改畫作,雕刻家削去一點石頭——
如果他們不怕被看見痕跡,我們也不需要羞於修改文字。
✍️ 該不該繼續改?
這要看你是哪一種「完美主義者」:
1. 🎯 追求價值型完美主義者(建設型)
「我希望它更好、對他人有幫助。」
這類人可以繼續改,但要設一個「停損點」:
「再改一次就送出」、「每天只有一個小時可以改」 ——這是為了讓創作前進,而不是卡死在一篇文章裡。
2. ❌ 逃避錯誤型完美主義者(破壞型)
「我怕出錯、怕別人笑、怕被討厭。」
這類人需要暫時放手,提醒自己:
「這不是考試,我不是在交期末報告。」 你要練習把文章當作「交流的工具」,不是「證明自己的唯一機會」。
💡 一個具體建議:
先寫給自己,再寫給別人,最後放給世界。
- 第一版 → 是你內心的原始訊息,讓靈感自由說話。
- 第二版 → 是你給讀者的橋梁,讓人理解、產生連結。
- 第三版以後 → 就是風格、節奏、口氣、細節修飾,
改得開心就改,不要為羞恥而改。
📘 最後:修改紀錄也能是一種「詩」
有人會因為看到你怎麼修改、怎麼掙扎,
反而更感同身受。
因為他們也常這樣:
一邊害怕不夠好,一邊又不想放棄對完美的執著。
所以,該怎麼做?
你可以改,但別讓「修改」成為你不發表的藉口。
修改是創作者的呼吸,不是自我審判的刑具。
把你的一步步修正,當作一個過程的證明:
👉「我不是不夠好,我只是在成為更好的路上。」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繼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