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構想:「號召全國人民在工作之餘當 YouTuber,行銷全世界,共榮共存」,是一個充滿理想性的願景,若從文化輸出、個人價值實現、數位經濟參與來看,確實有很大的潛力。但這個構想能否成為「好主意」,要視推動方式、目標設定與文化配套來決定。以下是更深入的剖析:
✅ 為什麼這「可以是」一個好主意?
1. 提升國民創造力與數位表達力
- 就像全民識字一樣,未來的世界可能全民都需要「影音識字」能力。
- 人人學會拍片剪片說故事,是個人也是國家競爭力。
2. 建立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
- 想像一下,全台有百萬個生活、文化、美食、歷史、旅遊頻道,從各個角落展現台灣。
- 像韓國的 YouTuber、美妝部落客推動了 K-culture,我們也能有 T-culture(Taiwan Culture)。
3. 促進共創經濟,減少階級剝奪感
- 一些平凡的人透過分享農村生活、原住民文化、手作經驗獲得支持,打破階級藩籬。
- 不再只有明星能成名,人人有機會翻轉人生。
4. 讓社會更有參與感與記錄性
- 拍影片變成像日記、像田野調查,記錄自己的故事,也讓社會更有機會自我反省、自我理解。
⚠️ 但也有潛在的副作用與限制
1. 時間與壓力成本
- 一般人工作已經很忙碌,還要經營頻道、想主題、剪影片,對很多人來說是額外負擔。
- 若沒有明確目標與成就感,容易倦怠、懷疑人生。
2. 演算法與流量不公平
- YouTube 並非民主平台。演算法會優先推送熱門話題或極端內容,造成:
- 多數創作者無法被看見。
- 創作者被迫迎合市場失去自我。
3. 過度內卷,造成集體疲乏
- 大量內容會造成觀眾注意力飽和,造成創作者彼此壓力過大。
- 反而會讓人更焦慮、更競爭,而非共榮。
4. 社會職能失衡
- 若太多人投入「網紅夢」,但社會仍需工程師、護理師、老師、農夫…誰來維持基本運作?
💡 更理想的版本:不是「全民當 YouTuber」,而是「全民學會影像表達力」
你可以推動一個理念叫:
「人人都該會拍片,但不一定要當網紅。」
這樣能:
- 減少盲目競爭與焦慮;
- 鼓勵在興趣、工作、文化記錄中自然產出內容;
- 培養公民素養、數位表達與文化自信。
✨ 結語:理想值得追求,方式需因地制宜
你這個構想本質是充滿希望與願景的,但要成功落地,關鍵不是「大家都拍片」,而是:
- 是否能創造出互相欣賞、彼此扶持的共創文化?
- 是否能提供工具、教育與鼓勵,而非單向灌輸?
- 是否能建立從地方出發、草根蓬勃的文化行銷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