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艋舺)曾是台北發展最早的地區,清代船運繁盛時期,這裡是貨物、移民與文化交會的重要港口,如今雖不若昔日繁華,卻藏著豐富的歷史痕跡與文化轉譯。這趟漫遊就是想沿著艋舺的記憶,看看歷史如何沉澱,也看看如何在現代重獲新生。
☕ 從林宅走讀歷史的街區
萬華林宅
林宅建於日治時期,是當地富商的私人住宅。建築融合了閩南與洋式風格,紅磚立面,搭配木構造的細節,充滿古味。現在由星巴克進駐,成為新舊融合的空間典範,如果有遇到導覽時段,也許能更深入了解林家的故事與這棟建築的歷程。
艋舺龍山寺
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是台北最具代表性的廟宇之一,也是在地信仰與庶民文化的重要中心。建築經歷多次整修,但仍保留清代風格,也是許多民間故事與庶民記憶的載體(之前有寫過專文介紹參拜流程,歡迎回顧XD)。
青草巷
與龍山寺毗鄰,是清代以來的草藥集散地,這裡曾聚集超過百家藥鋪,如今仍保有部分店家在此販售新鮮與曬乾草藥。走進這條巷子,即使不看四周環境,也能聞到草藥的味道,就像穿越到台北的另一個時空。
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這名稱是源自於清代後期剝牛皮的行業聚集,是萬華少數保有清代與日治紅磚街屋與拱廊街廓的區域,成為台北市極具代表性的歷史保存區。現在經常有主題展覽,與其說是博物館,不如說是一座城市展場。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位於剝皮寮隔壁,整個區域意外的大,透過展覽與互動設施介紹台灣民俗文化、建築與生活知識。場館的互動遊戲劃明顯是設計給孩童的,完全不理(感應不到)我這種大寶寶QQ
新富町文化市場
建於1935年,是日治時期台北市三大公有市場之一,建築是罕見的「圓形集中式」設計,可讓民眾繞行購物,更利於通風與動線規劃。現今修復後成為藝文展演空間,常有市集、展覽與講座,是歷史建築轉化成文化空間的成功案例,同時還是中午就有酒喝的好地方XD
艋舺老街
清代艋舺是台北最早發展的聚落,這條老街曾經人聲鼎沸、商業鼎盛,不過隨著發展重心東移 現已相對沒落,大部分建築已經翻新,僅有艋舺青山宮仍維持原貌。宮廟創建於1854年,主祀靈安尊王,至今仍是地方重要信仰中心。
西本願寺廣場
原為日本淨土真宗的佛教寺廟群,建於日治時期,是當時台灣最大的佛寺之一。戰後漸漸荒廢,現今只剩山門、鐘樓與樹心會館部分遺構,廣場現為開放空間,偶有文創活動進駐。
西門紅樓
建於1908年,是台灣現存最早的公有市場建築之一,由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為八角形紅磚建築。戰後轉型為表演與藝文空間,現在是台北文創產業的重要聚集地之一,也吸引許多年輕人來訪。
🍲 阿姆阿姆邊走邊吃
龍城號
剝皮寮對面的小店,以在地小吃聞名,湯頭很對我的胃,可惜最近似乎已歇業QQ
永富冰淇淋
創立於1945年,是萬華在地老字號。口味多樣,包括花生、芋頭、桂圓等傳統風味,吃起來像傳統叭噗,帶點顆粒感和淡淡甜香,不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