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中午,學校接到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是A孩的阿嬤
(A家因信仰關係吃全素,除了蔬食日外,其他天都是阿嬤親送)
聲音裡透著虛弱:「老師,我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可能沒辦法幫我孫子送午餐,你們可以請OO阿姨(清潔阿姨)來我家拿便當嗎?」
我們不是外送平台啊!
我不是生氣,而是瞬間感到一種——荒謬中的悲傷。
這不是個案,也不是什麼特別離譜的要求,
但這件事背後藏著一個在幼教現場常常被忽略的問題:
「為什麼越來越多家庭,把學校當成全能的支援中心?」
我們當然願意幫忙,只是……
事實上,當天我們還是想辦法讓孩子吃到餐。
我們並沒有對阿嬤翻白眼,因為我們知道——她只是太累、太急、太習慣求助我們。
但這件事情卻讓我回頭問了自己:我們的專業價值,是不是正在被「好心」消磨掉了?
幼教老師不是神,但常常被要求像神
從代拿便當、幫忙找髮圈、找外套、找水壺、找湯匙、找口罩鍊、收小孩的遺失物品、幫忙量小孩的腳多大因為媽媽要買新鞋給孩子……
我們像是一個全能客服,但我們其實只是——
每天陪著孩子成長,努力維持教室運作的普通人。
我們愛孩子,也願意為家庭著想,但也希望社會能回頭看見:
👉 老師不是萬能,我們也有界線。
👉 好老師不是「什麼都幫」,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教、該放、該拒絕。
給自己一句話,也給每位教育工作者
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不需要完美,也值得被尊重。
如果你也是教育現場的一份子,如果你也曾接過那種讓你當機三秒的電話——
請你記得,你不是不夠好。只是我們,真的已經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