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政治話語的翻轉
2024年5月14日,立法院出現一份備受矚目的修法草案,擬修正《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開放核電延役。這不只是能源政策的技術性調整,更是一場深具政治意涵的「語言轉向」。
這份由林倩綺等16位立委提出的法案,表面上是在回應 AI 產業用電暴增與國際淨零碳排目標,但實際上,它所揭示的,是政府對「非核家園」政策立場的鬆動。更精確地說,是將「非核」悄悄替換成「零碳」 — — 看似環保,實則為核能鋪路。
國際背書與話語戰術
提案書中大量引用歐盟、美國與 COP28 的資料,聲稱全球已有25國倡議核電增產,歐美更將核能視為綠能。這種手法其實非常典型:先製造一個「我們不能落後」的壓力,再把核能包裝成不得不採取的選項,繞開國內反核的爭議焦點。不建新核電廠,但開放「延役」
修法內容強調運轉執照最長四十年,但可延長,每次最多二十年,並需主管機關審核安全無虞。這看似保留了技術門檻,其實正是「低調重啟核能」的策略。不主張新建,但讓既有機組繼續跑,逐步改變能源結構,實際效果不亞於新建核電廠。
「人才斷層」作為政策壓力點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也以「人才斷層」作為訴求點,舉英國為例,警告若不延役,將導致技術流失。這是一種典型的策略性框架:將延役合理化為「保護人力資本」,不再是危險能源的續命,而是國家競爭力的延續。
核融合與AI:前瞻還是包裝?
草案提到 AI 可推動核融合技術,這部分尚屬前瞻願景,實務應用還在初期階段。這段論述雖略顯誇張,但也反映了提案人想將核能與高科技掛鉤的努力,試圖擺脫核電「舊能源」的形象。
結語:政策轉向的開始,而非結束
這份修法草案無疑是我國能源政策的一次試探性轉向,並非真正全面擁抱核電,而是重新為核能找尋合法性與政治正當性。隨著AI時代到來,電力需求將成為下一個國安議題,而核電,也許正在悄悄回到主舞台。
議案編號:202110126890000
2025–0514